以文为本,以生为主,有效设计

时间:2022-08-29 05:32:29

以文为本,以生为主,有效设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是促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保证。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以学生为本,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 审课题,纲举目张

课题可谓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审题,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正所谓纲举则目张,抓住它的关键进行分析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菩萨兵》一课,导入时教师先板书“菩萨”两字,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菩萨”的理解,然后完整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引发一个主问题:“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菩萨兵呢?”然后围绕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抓住要点,统领全文,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教师则更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掌控自如,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 扣重点,提挈全篇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蒲公英》这篇课文时,以“迷惑”一词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紧扣“迷惑”组织有效的阅读话题: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们不要被什么迷惑了?那他们有没有被迷惑呢?被迷惑的结果如何呢?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朗读感悟。学生清晰、顺畅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也在逐层铺垫基础上水到渠成,自然也心领神会了。

抓住课文重点组织阅读教学,避免了把文章教得支离破碎,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获得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其次,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引导学生理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其内容,对于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品细节,细读感悟

课文细节,是课文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课文的细节往往是课文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抓住了课文细节,学生就能领悟整篇文章。因此课文的有些细节,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用心挖掘、细细品味,使其成为学习的闪光点、思维的开启点、情感的熏陶点。

如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深深的爱时,故意把“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误读成“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扔进了垃圾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却把学生引入思考,激起思辨,到底用“放”好还是用“扔”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品读感悟。小小的一个“放”字是个很普通的字眼,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却真实地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与热爱。这样的细节挖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的语言闪烁着智慧,情感得到了共鸣。

四、 补空白,想象体验

有些课文常会从不同角度有意识地设置理解上的空白点,展示出一个无限的艺术空间,让读者去驰骋想象,去尽情补充和扩展。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去填补空白,帮助升华体验。

如苏教版二年级《会走路的树》一课,讲小鸟在驯鹿的陪伴下,终于有一天长大了,它向这棵树告别……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想象它们告别的场面,这依依不舍的分别更是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相处的快乐。引导学生填补这一“空白”,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碰撞思维,培养表达,受到启迪。

总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善用多种教学策略,就一定能在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上一篇:古诗词的细读策略 下一篇:愉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