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医改为何让老百姓越来越不满意

时间:2022-08-29 05:00:03

1998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并从此向全国颁布实施,拉开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十年来,这项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曾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多少期盼,多少希望。然而结果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障着人民健康的公费医疗取缔了;曾经在农村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合作医疗失效了……这项不符合中国国情,生搬外国的所谓成熟医疗制度的改革方案带给中国百姓的只有十年的无奈,十年的叹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医改失败,这是我们的政府第一次正式承认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了失误,含蓄地坦承原本希望带给老百姓福音的医改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步入了一个让老百姓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死胡同”。

那么,十年医改,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何让老百姓越来越不满意?

医改步履维艰 各方都不满意

据媒体调查显示:9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60.1%的人认为,现在看病比10年前更难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自从国家把医院推向市场,逐渐对医院“断奶”后,投入大大减少,医院不得不在经营上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激励机制,其核心就是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的收入挂钩,这样就迫使医护人员为了多拿奖金去搞创收,怎么创收呢?无非是多开药,开贵药,多开检查化验单,甚至重复开单, 靠多向患者出售药品特别是贵重药品增加收益,医院药品价格的虚高,使很多患者在医院面前望而却步。在公众看来,“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纯粹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卫生工作的首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医院的公益性。

导致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市场竟争的不公平,以及医疗市场普遍存在的垄断现象。不同医疗机构的竞争存在不公平,民营医院作为当时医改的产物, 在当时医改政策不明朗的情形下,让整个医疗界为之侧目;在一片不绝于耳的质疑声中,一批民营医院蹒跚起步,于此同时国营机构与民营机构的竟争存在不公平,政府对民营医院政策上的歧视以及缺乏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致使占到半数以上的、分布在社区和乡镇的民营医院(包括实际上已是自负盈亏的基层医疗单位)普遍经营不善。在用人方面,公立医院可使用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新人,而民营医院却不行,这是不公平的。国家应该允许刚从医药学院出来的毕业生进入民营医院;而目前民营医院只能聘请退休医生或者高薪猎取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从而导致人才结构老化。还有就是民营医院的医疗设备得不到完善和保障,政府对于国营医院的关注与支持远远大于民营医院.

医疗收费价格虚高 医患矛盾突出

医疗体制的商业化、市场化,促使所有的医院都想方设法地从病人身上创收。于是各种各样巧立名目的不合理收费,乱收费就充斥在整个就医过程中。 患者与医院普遍缺乏信任度,由于医疗设备、人员工资以及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患者,其中患者缴纳最多的当属药品支出费用,这无异于加重患者负担。使患者对医院产生恐惧心理,对医生医德极度的不信任。

国家计委根据价格举报中心开通的“12358”价格举报电话进行的数字统计显示,医疗服务乱收费的举报电话仅低于教育乱收费,位居次席。京城老百姓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他们认为医疗服务乱收费的现象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其手段千奇百怪,花样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就连原来几角钱的挂号费,现在也已经涨到了几元,几十元,甚至上千元,早就高得离了谱,令贫困者望而却步。

随着医改的一天天深入,摊到老百姓头上的医疗费用也就成倍数地疯增狂涨,涨势几乎到了无法遏止的地步。本来就贫困的百姓也就更加贫困,一人生病,全家举债已随处可见。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现在,面对名目繁多的高额医疗费用无力承担的已不仅仅限于农村,还有大量的国企下岗职工,收入微薄的城镇居民同样无助和无奈。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不住院,城市低收入人口中无医疗保障的比例高达76%。医疗费用过高已经成为了城乡群众致贫的一大“杀手”。

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

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据有关部门介绍,国家审计署抽查了一些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有些医疗器材几经转手,层层加价,其中以进口器材最为严重。抽查的6类35种进口高值器材,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国内市场的药品价格虽然经过了十六次大幅降价,但是,老百姓求医问药的支出却仍然在逐年大幅上升,丝毫没有感受到“降价”带来的实惠,反而负担更重。审计署随机抽查北京10家医院2003年销售给患者的105种药品发现,因企业虚报其中一些药品的生产成本导致患者多负担1052万元,占医院实际收费3744万元的28%,这样恶劣的欺诈经营,老百姓如何不哀叹看病难!

体制缺陷 医德扭曲 导致医疗问题严重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法制不够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在行政执法、加强监管等方面还不够有力,致使部分地方、部分医院问题层出不穷,医疗事故不断,人民群众生病后得不到良好的治疗,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影响。 医院一门心思“为人民币”服务,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个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患者交不出医院开出的高额费用,哪怕病人即将咽气医生也不闻不问,铁石心肠,冷若寒霜。一位姑娘背上插着歹徒刺入的匕首,忍痛苦捱八小时不能拔出,就因为治疗费没有及时送到;更令人气愤的是,勇斗歹徒的民工在拦截劫匪时,被对方刺伤,肠子外溢。伤者被急救车送到桂林市人民医院,可面对危急情况和伤者家属的哭求,医生迟迟不进行手术抢救,要求家属先交费用。伤者抱着露出来的肠子,在医院痛苦地等待了1个小时后才被送进手术室,随后死亡。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医院真是令人齿冷!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关心的不是为病人解除病痛,而是把就医者当作“冤大头”上门,手术红包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还有一些就是少用多报,很多的东西收了钱却没有完全用在患者身上,以瓶装和成包的药品、消耗品为多,打开包装,很多是只用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却按整包装来收钱,剩下的再用到别的患者身上继续重复收费,这样省下来的通过内部处理变现,以奖金福利的形式自己分了。强行摊派,不经过患者或家属同意,也不管患者是否真的需要,以手术后止痛泵的应用为代表,患者手术结束后推出手术室,都要带上一个止痛泵,而且要带好几天,以进口的居多,好几百元的费用,不带不可以。患者即使中途要求撤掉,费用照收。变相收费,有些收费项目因为物价部门还没有审批下来,但医院已经开始收费了,但收费要有一个名目的,没有关系,这难不倒医院的这些高智商们,什么处置费,治疗费很多就是这么来的,这样的医生,哪里还有半点悬壶济世的医德尚存?

更为可恨的是,一些昧了良心的药贩,买通丧失医德的医生,只图自己能拿回扣、得黑心钱,拼命给病人开贵药,多开药,用那些价格已经抬高了数倍甚至数百倍的药品,大有“病不死你穷死你”的狠劲。前几年,媒体还披露过这样一个消息,哈尔滨市某医院出现了一个病人的住院67天和医药费竟高达500多万元之巨。有了这样狂贪暴敛,没有一点同情心的医生,普通老百姓怎能不债台高筑,望医兴叹。

新的医改政策即将出台 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其实,脱离中国国情的医改,早就暴露出了它那无法解决的弊端,原可不必拖到十年后的今天才不得不承认失败的严酷现实。不过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医疗卫生改革。医疗卫生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不能单单说在改革的制度上出现问题。改革不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我们应该首先认清是在什么环节上出现差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医疗卫生在中国走市场化道路,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不够现实的。因为医疗卫生属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的投入和支持,其服务内容也包括一些社会贡献,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否则,就容易损害患者利益。因此,要稳步进行,要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多元化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明确了“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等医改方针。中国的医疗改革,不仅如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所说“我们不能走美国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而且可以跳出或英国或美国或德国的“医改模式”窠臼,谁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都不走,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但是,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起切合实际的医改“中国模式”,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病有所医”。

卫生部长陈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医改涉及的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协调工作,卫生、医药、保险等部门将要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改革。要给所有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基础医疗体系,这个体系需要覆盖不仅仅是城市,而且是农村,包括所有的中国居民,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基础医疗。”

民众在期待中看到了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为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上一篇:破解药企污染顽症路在何方 下一篇:践行科学监管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