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05 11:08:32

十年规划

十年规划范文第1篇

当今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由市场主导,资源分配基本靠市场决定,而不再是计划目标。海外观察家好奇为什么中国还要不时颁布新的五年计划呢?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外部震荡也很容易破坏发展计划,导致某些计划过时。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不再制定长期经济目标了,主要依靠货币财政政策等短期经济工具来管理经济波动。就特定的长期发展问题而言,各国政府可制定产业政策或地区发展政策,但往往不会像中国五年规划那样制定全面的长期性规划。

可以说,1980年之后五年规划的重要作用更偏向于“政策参考”,为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某种长期发展眼光。由于中国是非常庞大和多样化的经济体,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是多方向推进的,因此需要一个全国性规划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来考量庞大经济体的运作情况。

事实上,中国经济规划工作的“非计划性”功能早已超越了原先的计划性作用。花两年时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就是一个实例。除了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官员外,不同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专家以及派和众多行业团体代表,都参与了规划草案的起草咨询。更重要的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也参与进来,根据本地实际提供了具体的意见建议。毋庸置疑,规划草案工作历时这么长,确实为广泛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精英人群参与并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经济社会突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精英们也得以此认识这些挑战的应对之道。通过这种方式,政府与公众每隔5年都能概括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这就好像是一种经济民主的实践形式。

从政治上说,整个规划起草准备进程就像是中国精英建立共识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届中国政府都如此重视这项工作。事实上,中国领导人是在利用推出新的五年规划这一机会来评测过去计划的执行情况,看看实现了哪些成绩,今后还需要做什么。

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计划”。虽然整体中国经济环境是“不可计划的”,但五年规划还将继续,因为它能发挥很多重要的“非计划性”政治经济作用。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将五年规划转变为十年规划,使之真正重点关注长期发展问题和长远战略,效果将更好。毕竟中国核心领导层任期一般都是10年左右,十年规划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每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决策和成就。

十年规划范文第2篇

截至目前,《2013年至022年十年规划》已经修改数,依然还没有定稿。按照最的设计,国家男足在10年划中并没有具体目标,只有句“重返亚洲一流”。这样的划,在足协内部引起了较大响,大家一致认为,国家队能没有追求,否则,就失去设立国家队的意义。国字号一年花费掉的总费用占协会各方预算接近20%。中国足协2003年前的10年规划是打进世界杯16强,这并不现实,但是,打进世界杯32强,还是合理的。

最终,中国足协采纳了众议,认为国家队10年内确实要设立一个追求的目标。于是,将全力进军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写进了新10年规划中。不仅如此,在亚洲杯的目标上也有了变化。世界杯是让国足进军世界的最高舞台,亚洲杯则是亚洲的最高舞台,国家队的进步应该体现在亚洲杯的目标上。2015年的亚洲杯,中国队应该小组出线,即进军8强。到了2019年亚洲杯的时候,中国队要打进亚洲杯四强,这个也代表着中国队重返亚洲一流行列。至于国奥队、国青队和国少队,目标则是分别进军奥运会、世青赛、世少赛。

女足国家队的目标追求变化不大。因为女足最近5年滑落严重,与2011年德国世界杯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无缘。不过,国家女足还是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打进2015年、2019年世界杯,进军2016年和2020年奥运会,回归亚洲前三的同时,10年内要争取在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除了男足和女足的具体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外,其余方面也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即要向国外先进足球国家那样,设立明确的量化指标,通过扎实的工作去完成。比如,国内足球教练员的受训工作需要加强,到2017年的时候,接受培训的教练员达到6万人,精英教练员达到500人;到2022年的时候,接受过培训的足球教练员要达到16万人。

十年规划范文第3篇

1975年5月,在一个月内接连对海军作了两次重要指示。

一次是在5月3日夜。此前,因患白内障等疾病,先后在武汉、长沙、杭州等地治疗、休养了近10个月。这天晚上,在中南海召开了返京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前,与陆续到来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一一握手。当时任政治局候补委员、海军政委的苏振华走到面前时,握着他的手说:“管海军靠你。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伸出一小手指头)。”

另一次是在5月23日。5月8日,苏振华根据个人追记,向海军党委常委传达了5月3日对海军的指示,并于15日向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写报告,汇报了海军学习、讨论指示的情况。报告说:早在1953年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上,主席就指出,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并给海军规定了三项任务: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于适当时机,最后统一全部国土;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但是,海军建设虽然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现在仍然很小。现有战斗舰艇……只能执行主席规定的第一项任务。要想,特别是反对敌人来自海上的侵略,力量还差得很远。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好。……我们要努力把海军各项工作搞好,力争在十年左右建成一支较强大的海军,决不辜负主席的期望。收阅后,于5月23日在报告上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接到5月23日的批示后,海军党委立即召开由军以上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同时抓紧了正在进行的海军部队十年发展规划的拟制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十年规划》)于6月16日修订完毕,海军党委遂和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联名签署,呈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这份《十年规划》,包括拟制海军规划的根据、指导思想、海军舰艇建造方针及装备生产的具体计划等,共七个部分。在“海军舰艇装备生产的具体规划”部分,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1976年至1985年)海军建造战斗舰艇、登陆舰艇和辅助船等各类舰船的吨位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造舰船的吨位数,以及每年所需经费的平均数目。

刘华清这时的职务是海军副参谋长。按照分工,他分管装备建设,并兼任着隶属于海军司令部的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主任一职。正常情况下,研究制定舰艇装备发展规划本是他分内的工作,但由于他此前在任职国防科委副主任期间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说过“刘华清是坏人,不能用”,所以他不仅没有能够参加《十年规划》的编制,甚至没有能够参加讨论、参与一下意见。当他看到这份《十年规划》时,已是两个多月后的8月下旬了。

为确保实现的指示,刘华清集中两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

刘华清是在1952年海军初创时调入的。此后,他在海军和国防科研部门待了二十多年,对海军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非常熟悉。尤其是自1969年底“被贬”重回海军后,他阅读了大量中外海军建设的书籍、史料,对世界发达国家海军的发展状况、装备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他对海军建设形成了不少新的认识和想法。在一个月内连续作出两次指示,让他既激动又振奋。因为刘华清清楚,近十年的“”使海军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海军与一些国家在舰艇装备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了。他期望以此为契机,海军建设能大大地前进一步,上一个台阶。然而,当他看到海军党委会同六机部党组联合上报的《十年规划》时,大失所望。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是这样记述的:

这份“规划”中,前三部分讲规划根据、指导思想、建造方针,引用了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但对这些精神理解不透彻,尤其是结合海军作战实际不够。后几部分则与上述精神很不相符。……尤其让我吃惊的是,“规划”只强调产量,提出要达到70万吨以上,却不讲装备水平与质量,居然把早就落后的登陆舰和海上民兵装备,也列为“五五”科研重点。

当时,我对“规划”的基本看法是:指导方针混乱,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于求成,重生产轻科研。时而大计划、高指标,时而降低要求,不敢采用高新技术,迁就落后,重大问题拿不定主意。因此,势必丧失许多宝贵时机。

看完这份《十年规划》,刘华清几天睡不好觉。说,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这样的规划即使实现了,又有什么值得敌人怕的呢?钱也花了,更重要的是时间耽误了,十年啊!刘华清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反映一下,但自己正在接受“政治审查”,反映情况有用吗?会不会带来更多问题,把与海军某些领导同志的关系搞僵?然而,就这样过去吗?经过几天反复考虑,他下定决心:这是海军和国防建设的一件大事,不能沉默。巨额的经费,十年的时间,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表达自己的忧虑。否则,误了大事,自己将悔恨终生。于是,他集中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把对《十年规划》的看法及对海军装备建设的建议全盘写出,取名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以下简称《汇报》)。

针对《十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汇报》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十年规划》确定,大量生产过时的潜艇。如常规鱼雷潜艇,这是仿制苏联四五十年代的产品,其性能落后,水下航速慢,逗留时间短,水声与通信设备亦很差,不能大编队活动。在现代条件下,用这种落后的潜艇作战是大有问题的。美国、苏联早就停造这类以电机为主要动力的潜艇,而主要建造核动力潜艇。我们现在再大量建造这些装备,到90年代甚至21世纪还得使用它(因一艘潜艇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部队是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的。我们因核动力艇一时还不会很多,一二年内还可以少造点这种潜艇,以维持生产线。但也必须尽快研究设计新型号,如加大它在水下的航速、增大水下逗留时间和下潜深度,降低噪音,以及改进提高潜艇所用的武器等。同时,要研究使用这些新型潜艇的作战使用原则、使用的海区(热带和寒带海区不能一个设计方案)以及与它协同作战的其他兵力、兵器和各种补给辅助工具问题。

第二,《十年规划》中,确定大量生产落后的“21”型导弹快艇。猛一听“导弹艇”似乎是尖端的,其实它现在已是普通的常规艇,是苏联50年代的产品,技术已很落后,艇和弹的性能都很差。……我认为应立即停止生产,将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力量集中,重新设计试制吨位大、速度快、加强火炮、增大导弹射程的新艇,把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都解决。生产厂可以为现用艇制造零配件。不图形式上的数量多,一定要质量好。

第三,《十年规划》中拟继续生产一种基地扫雷艇,这是我们在50年代就仿制生产的一种舰艇,是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产品,只对几种老式水雷还有用。而美国在越南布放的水雷所用引信装置,虽只用了几种(已知美国海军有70余种水雷引信的装置),这样的扫雷艇用做扫现代水雷根本无作用。我们应研制生产大量各种新型的扫雷舰艇装备部队,以对付敌人的各种水雷。我国沿岸水浅,最便于敌人布雷,必须重视反水雷战。

第四,《十年规划》生产安排,仍大量建造各种小型舰艇。仅鱼雷、导弹、护卫、扫雷、反潜等五型舰艇数量,就占作战舰艇的78%。这些舰艇除数量比现有的增多一倍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说,海军装备水平现在怎样,十年之后大体上还是怎样,没有大的改变,仍然还是没有多少舰艇能到中、远海执行主要的战略任务……其他的问题还很多。我认为应按我国海区特点、作战需要,重新研究设计新型艇。应增大排水量,增强各种武器的威力和设备的效能。可以将鱼雷艇、导弹艇、火炮艇三者合一,排水量400吨左右,使它能在较复杂的气象条件下使用作战。这样做,对海军其他建设与备战更加有利。

第五,《十年规划》对那些技术还不过关、武器设备还不配套、研制试验工作还未结束的中、大型舰艇和潜艇即进行大量生产,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妥当的。照一个设计方案大批生产,不符合制造尖端的中、大型舰艇的特点。……我认为对这类舰艇建造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制造,马虎不得,特别是核潜艇易出重大事故。应在原型(首制舰)基础上(包括其重要设备)认真修改设计,纠正重大缺点,解决好重要设备的技术难关。经过改进设计,再批产二三艘,而后再改进,再生产。这样才能既节省钱,又造出真正过硬的作战舰艇,利于作战。

第六,《十年规划》从生产与科研的安排,都没有解决海军各兵种装备的技术配套问题,更没有解决各兵种战役战术协同作战问题。现在海军各兵种多是单一的舰型。它要完成鱼雷攻击,就不能进行布雷、战役侦察、各种遣送和运输等任务。……当前美、苏都在全力发展各种水上飞机、反潜直升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各种反潜水面舰艇、反潜潜艇,在各岸边岛屿上大量设置远距离的水下监侦潜艇的固定声呐站,专门设置反潜区与封锁线。今后仍靠单一的潜艇在海上活动就更困难了,必须研究对付的办法。我认为,从潜艇部队本身,要研制各种型号的作战潜艇、在海上指挥潜艇作战的指挥艇,及专门补给和运输、救护的艇。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支援潜艇作战的水面舰艇和飞机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潜艇部队的作用。我们的水面舰艇(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艇),也都是单一型号的舰艇,战术不配套,协同作战困难。

第七,《十年规划》研制和生产的中、大型驱逐舰,小型护卫舰,它们本身反潜、防空的能力有限,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很低,到中、远海执行任务战斗力量还很弱,没有解决空中掩护问题。海军现有的航空兵部队,在近海作战中有一定作用,但对200海里外的海上作战的舰艇和潜艇缺乏支援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先搞常规动力的,排水量在4万吨左右,不一定搞8万、10万吨的)。我建议不要再搞《十年规划》中的8000吨的大型导弹驱逐舰。可将现已试制出的中型导弹驱逐舰改进提高来代替它,转而将搞大型驱逐舰的人力、财力拿出来搞航空母舰。

第八,《十年规划》中安排的几型大、中舰艇的研制,以及对正在生产的产品改进提高,实际上都是十几年前就开始研制而没有完成的项目,基本上没有新研制项目。海军要有高质量的技术装备,必须从开展科研工作来解决,应争取在今后十年内多研制几型大、中水面舰艇。……我们已具有强大的科技、工业经济基础,只要狠抓,就可解决。科研工作既要争取战争未发生的时间,大上、大干,而且在战时更要大搞,才能跟上战争需要。

在对《十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一剖析的基础上,刘华清又坦诚地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

海军装备发展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我认为与海军领导机关对未来战争中海军承担的作战任务,对主席的战略思想、作战方法,对未来海战的特点、作战对象、科技发展趋势等,缺乏深入研究、心中无数有关。因此,对装备技术的发展,不论近期或远期的,都缺乏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而是局部的、单个的、互不联系的处理问题。

海军建设已经26年。主席对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指示有几十次。正由于主席的亲切关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视,海军建设才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形成一支战斗力量。……但海军建设过程中,确实受到一伙的干扰破坏,加上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使海军建设的速度缓慢,战斗力量还很弱小。面对当前海军这种状态,我是在海军下面工作过多年的干部,感到内心自愧。……我们搞了多年海军还是陆地概念多,对海洋不研究,不学基本知识,又不到实践中去,加上脑子里形而上学的东西多,就不可能把海军的事情办好。我们应很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接受教训,今后十年不能再走大弯路,小弯路也不应走,也不应走老路,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些,以实现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目的。

《汇报》洋洋万言,不仅有鲜明的观点、具体的建议,而且列举了不少苏联及西方发达国家海军装备技术资料和战例。单看语言,也是相当尖锐的。对一个正在接受“政治审查”的人来说,《汇报》不可谓不大胆。完稿之后稍作修改,刘华清便于9月3日直接报送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并。

晚年,刘华清翻看《汇报》底稿,深为当年的思考、见解和不计利害大胆建言的胆魄感到欣慰。他把这一事件原原本本记在了回忆录中,选取的章节题目为《憋不住的“汇报”》。

邓小平批示: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苏振华意见:规划已上报,不能轻易改变

把《汇报》报送邓小平后,刘华清心里仍不平静。为说明自己的意图,他又字斟句酌地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邓小平,另一封给苏振华。给邓小平的信,只短短几句话。内容是:“邓副主席:学习了最近对海军两次极为重要的指示,联系到我们海军当前的现状和海军今后的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建设的方向问题,觉得有必要向您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现把自己经过多次思考而写成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上,请予参考。”

邓小平看过刘华清的《汇报》和信后,很重视。在收到信的第二天,即9月4日,就作出批示:“振华同志: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刘华清给苏振华的信,是在给邓小平的信送走后的翌日即9月4日写的。信写好后,刘华清将信与已报送、邓小平的《汇报》原稿一并送苏振华。刘华清给苏振华的信篇幅较长,除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写《汇报》的意图外,还着意强调了《汇报》的一些主要观点。信中说:“学习了最近对海军的两次极为重要的指示,联系到我们海军当前的状况和今后海军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建设发展方向问题,有些想法和意见。因为海军党委贯彻两次批示和贯彻军委扩大会议的两次常委扩大会,头一次留我招呼司令部工作,后一次没有参加,都没有机会讲意见。因此有些想法和意见总想讲讲,向上级反映一下。”“我觉得,今后十年是海军建设的关键时刻,下一步棋子走得好坏,事关重大。这是如何结束海军的过去,创造海军未来的全新面貌的问题。强大的海军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我讲的质量不是机械质量,而是战斗实力的质量。”“我又觉得这似乎是不应由我过分担忧的事,因为领导上掌握全面,经验也比我们多……但是,今天还是一个海军的战斗员,不管怎样,还有一份责任感,有责任建议。现将我向主席写的报告一文呈上,请予参考。”

苏振华是海军政委,同时也是海军党委第一书记。《十年规划》是经他审定的,所以他对刘华清《汇报》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华清的建议“既有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些不合实际的想法”。苏振华接到刘华清的信和《汇报》稿时,邓小平的批示已经到了。他遂于9月8日将刘华清给自己的信、《汇报》稿原件及邓小平的批示,一并批给了萧劲光、王宏坤等海军党委常委。批示说:“刘华清关心海军建设,对今后十年规划提出不同意见,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但考虑到《十年规划》已上报各工业部门正在安排计划,组织实施,随便一变,整个思想和步骤大乱,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原计划不能轻易改变”。

分管海军装备工作的海军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周希汉看过刘华清的《汇报》后,批示说:“有些问题值得注意。我看需要研究。”机关中了解情况的干部对此也有不少议论,但多数常委没有提出具体意见。1976年3月24日,海军党委又会同六机部联合上报了《海军新装备十年(1976~1985)科研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是专门讲新装备研发的,但基本思想、内容与《十年规划》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邓小平要求“重新制定规划”,“要顶用的”。的嘱托在实践中落实

1975年,“”大权在手,横行无忌,今天批“唯生产力论”,明天批“三株大毒草”(邓小平领导拟定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等三份文件),使正常的科研、生产难以按计划进行。所以,刘华清的《汇报》和邓小平的批示诚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但海军的《十年规划》也没有能够付诸实施。鉴于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海军党委常委再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十年规划》的调整、落实问题。会议认为,由于“”的干扰破坏,《海军新装备十年(1976~1985)科研发展规划》未能实现,应该顺延至1988年完成(原定1985年)。会后,海军党委于11月19日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送报告,提出《十年规划》落实拟分三步:第一步,用三年时间,大力整顿造船和解决有关配套产品产量问题;第二步,用三至四年时间,批产质量优良、齐装配套的第一代舰艇;第三步,用三年左右时间批产第二代舰艇,完成××万吨的计划。这次报告与原规划相比,除时间推迟外,最大的变化是再次增加了建造舰艇的吨位数量。

海军党委的这一报告,中央军委没有及时批复。为什么?1979年4月3日,邓小平接见新上任的海军政委叶飞时,重点讲了这个问题:

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海军?我看是要顶用的。你们过去提出的《十年规划》,“八五”要搞到××万吨,不可能,国家没有这个力量,要缩小,要小而精。我冒说一句,××万吨就可以了。海军究竟需要什么装备,型号要具体提出来。过去你们自己没有摸清,提得不具体。装备要能够形成战斗力。……我们的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不到远洋活动。我们不称霸……海军建设,一切要服从这个方针。防御当然也要有战斗力,海军的装备、规划要从这点出发。现在国防经费有限,要用好。你们应当聚精会神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同有关部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六机部)研究解决。《十年规划》是否搞到××万吨,你们去研究。你们要重新制定规划,反正是要顶用的,不要光要求吨位。不如吨位少些,但顶用。你们第一件事就是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1979年6月2日,中央军委遵照邓小平的这次谈话精神,对海军装备建设问题作出批复:一、海军装备发展要根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制定,舰船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关键在于精;二、坚决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三、必须贯彻“五个配套”的原则,新造舰船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四、加强现有装备管理,立足现有装备打仗。

前后联系对比可以看出,刘华清1975年《汇报》的思想,是符合邓小平指示和中央军委批复精神的。

十年规划范文第4篇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过去十年:

逾千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

2010年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执行的最后一年。

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中,有6200多万生活在农村。在过去的10年,通过实施计划,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811.8万人,实际解决温饱1198.6万人。对783.3万名残疾人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42.7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0亿元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140万余残疾人从中受益。建立结对帮扶单位229.3万个,结对帮扶残疾人1047.6万人,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24.6亿元,建立残疾人扶贫基金及经济实体4021个。

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结合残疾人特点,以社会保障为依托,以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为手段,以增加贫困残疾人收入为目标,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做法。与此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返贫率有增无减,部分惠农支农政策难以落实到残疾人身上,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

未来十年:

进入新阶段,把握新特点

与会专家和编制工作人员围绕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新十年规划的编制,畅所欲言,条分缕析,献计献策。

大家认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调整,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可用资源、政策支持的力度等都与以前大不相同。

大的环境上,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现在已经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扶贫工作也从以前的专项扶贫专为现在的大扶贫。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对于谋划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未来十年规划都非常有利。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也着重强调了要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将国家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2010年4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残工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制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十年计划”,“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抓紧抓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面临更加有利的形势。

大家认为,一个既适合国情,又能解决问题的未来十年农村残疾人扶规划,必须要与《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有效衔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残疾人扶贫的特点,要有看到5年、10年后我国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战略思考。只有这样,这个规划才能取得突破。

首先要把国家已经有的政策用足。国家农村扶贫纲要是一个上位的计划,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是一个下位的,有很多东西应该是一种承接或者拓展的关系。上位规划在残疾人扶贫问题上讲得可能不是很细,它是面向农村所有贫困人口的。残疾人的纲要可能要往下拓展一步,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保障的,都可以放在优先位置。大的扶贫里有很多项目,如果适合残疾人家庭参与,都可以拓展过来。除了扶贫开发,我们还有很多社会保障措施,对农村残疾人也是管用的,也是应该优先覆盖的,比如新农合、新农保。另外,也要考虑到在国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制度性的建立上,考虑到残疾人的利益。另外,可以对现有的一些农村政策和项目进行梳理,一些普惠型的政策是不是已经覆盖到残疾人群体,如果有条件的话,把残疾人群体纳入进去。在普惠的基础上,再考虑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制定特殊的扶持措施。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与农村一般扶贫开发要统筹好,但也不能完全一样,要考虑到残疾人的特点。我国有6200多万农村残疾人,那么6200万是由什么年龄构成?什么性别构成?什么残疾类别?什么技能构成?生存状况怎么样?致贫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够生活自理?有多少人有谋生的技能?有很多人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干预是能够自立的,比如他肢体残疾了,你让他挑担子可能挑不过你,但是在淘宝网开个网店,他专业起来可能比所谓的正常人还要专业。因此要把农村残疾人扶贫单独作为一件大事来研究,把问题分析透彻了,才能有针对性。

比如怎么样让残疾人的身心得到康复,树立起信心,这个不是大扶贫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搞农村残疾人扶贫的时候,有一个心理建设精神恢复的任务。实事求是地说,残疾人会自卑,穷人更自卑,如果他是一个贫困的残疾人,他会有双份的自卑。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残疾人心理的建设、精神的建设也安排进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能帮助他们脱贫,在很大程度上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再比如现在除了救助,还有服务,也很重要。不光是给他们资金,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和场所,这样涵盖的面会更宽一些。资金保障只是一种手段,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把弱势群体的方方面面都要提高起来。还有,现在一些后天性的残疾,像因为工伤、意外致残的也越来越多,这些新增加的残疾人,也需要提一下。他因工伤或者职业病成为残疾人,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才会陷入贫困的。在我们着重于怎么对残疾人实施扶贫的同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怎么预防,一旦发生了如何救助,尽量避免新增贫困残疾人口。因此,不能说普惠没用,但是我们说普惠政策不够,公共产品不一定能够惠及所有人,不足以覆盖这些人,不足以让这些人跟上大伙儿的步伐。特惠政策也不仅仅指的是量,更不仅仅是指钱的量,得有特殊性、针对性,不仅要因地制宜,可能农村残疾人扶贫的政策还得因人制宜。

十年规划,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对上一个十年规划有所突破。现在制定的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后十年的规划,这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应该细考虑一下。虽然都叫十年,前面也叫十年,但是后十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的十年。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税费改革和2006年免除农业税以后,一系列统筹城乡的大的理念和观念,都是做好扶贫开发残疾人事业非常重要的背景。认识这个背景,起草新的十年规划,思想要方解放点,思路还得开阔点,思考在深入一点。中国发展这么快,综合国力提升这么大,特别是通过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后,你不要低估社会的力量,也不要低估广大人民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境界。所以,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想到未来五年、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以后,应该有怎样一个态度、怎样一个决心来落实农村残疾人应有的社会福利、社会待遇,我们政府各个部门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具体一点,十年规划不管怎么样,首先肯定得有人干事,然后是有钱办事,钱这块要加大力度,怎么样把钱这块的文章做好。国家一些大的方针政策这方面具体点一下,商业银行可能更好操作了。因为很多商业银行都上市了,上市以后是要对股东负责、对股民负责的,当然同时还有社会责任,但是社会责任是需要有一些政策来指导和指引的。有一些硬性的要求更好一些。在措施里面,现在对残疾人扶贫仅限于传统的领域和产业,以及一些传统的方式。未来十年的发展肯定有很多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怎么样在残疾人这个群体的扶贫当中应用和采用。在新兴产业当中,包括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当中,怎么样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这方面也应当予以考虑。另外,要加强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特殊服务政策的研究制定,这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考虑,可能你当前制定的这些金融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都是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的,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八年以后,到十年以后是什么样的,可能需要有一个动态的考虑。

最后,与会人员均表示,要全力以赴,积极支持、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

十年规划范文第5篇

一、我区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为动力,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以造就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奋斗目标

增加人才总量和人才密度。到2013年,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6.7万人,年平均增长4.5%;社会总人口中每万人拥有各类人才872人,人才与人口的比例达到1:11.5;人才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4.35%。

提高党政人才素质。每年安排省级领导干部5名、厅级领导干部12名、县(市、区)委书记4名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培训。每年安排80名左右地厅级领导干部、600名左右县处级领导干部到自治区党校进行培训。宁夏社会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培训党外代表人物100名。认真组织实施“四个一百”育才工程,即从年起,每年选调10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参加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每年选送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参加各种专业的研修班、进修班学习;每年组织100名企业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及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参加理论和专业技术培训;每五年选派10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外参加短中期培训。公务员培训可以与领导干部定期轮训同时进行。

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每年调训200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培训100名企业后备干部,力争三年内使全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普遍受到一次集中培训。每年分两期组织国有企业管理和科技人员出国培训,每期30-40人。

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年,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年平均增长4.8%,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0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调整企事业单位工人技术队伍结构,重点抓好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每年经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职业技能比赛,培养800-1000名高级技工、100名技师、30名高级技师。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基本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到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5万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为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13年,在校本专科学生3.5万人,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达到人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博士点6-10个、硕士点75个、博士流动站5个。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开发机制。机构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资报酬等物质生活待遇得到切实改善并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我区人才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多种方式,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廉洁勤政水平,增强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能力。此外,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山区八县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

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采取干部交流、轮岗等措施,配强厅局一把手及市(县、区)党政一把手。重点培养和选拔一批既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有经济管理、外经贸、旅游开发、信息管理、金融、法律、科技、环保、民族宗教等方面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领导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在地级市党政领导班子中,45岁以下的干部要达到4名(40岁左右的各1名),其中要有1名正职;厅局领导班子中,要有1名40岁左右的干部;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的干部要达到各1名,要有一定数量的35岁左右的正职;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各充实1名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或熟悉现代经济管理、金融工作或外经贸工作及法律工作的干部,金融、科技、教育、外经外贸等部门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的比例要略高一些。每年开展从高等院校选派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企业锻炼的工作,充实基层干部队伍。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少数民族干部。到2013年,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达到25%左右。其中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应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对优秀年轻少数民族干部,继续采取外派学习、下派锻炼、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

大力培养选拔女干部。要注意把那些年纪较轻、知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女干部选拔上来。地级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至少要有1名女干部。在换届和调整领导班子时,如果暂时没有合适女干部人选,可通过交流轮岗、异地选拔等形式予以解决。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以及地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其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司法、劳动保障等部门领导班子要首先选配,女职工比较集中的行业及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要多选配一些女干部。45岁以下的厅局级女干部、35岁以下的处级女干部、30岁以下的科级女干部在同级干部中的数量要逐步增加。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中,应拿出部分职位定向选拔女干部。

重视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要组织好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学习,通过他们带动各自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进一步增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根据中央的要求,全区各级政府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工商、税务、司法、监察机关领导班子中要有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各市、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中都要配备党外副市长、副县(市、区)长。高等院校、医疗卫生、科研院所、人民团体是党外人才集聚的单位,领导班子也应配备1名党外干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配备党外干部。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要努力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和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大公司学习锻炼,提高他们按国际惯例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要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适应性短期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稳定和发展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抓住培养、选拔、使用三个环节,以增加投入为突破口,在自治区科技三项费和自然科学事业费中要划出并增加一部分费用,科研院所改革后确认的非赢利机构,财政要在加大事业投入时专门安排人才培养经费,各市、县(区)都要探索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在凝聚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分类管理,及时调整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人员,改变人才积压、人才浪费的状况。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进一步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各级人事部门每年要有针对性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和“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的机遇,全面实施我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和学术环境,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及当前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到中央、东部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研修、培训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积极组织区内离退休专家参与宁夏开发,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发挥余热。

(六)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一批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养层次,保证培训质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化鉴定、企业聘任的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充分发挥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知识、掌握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队伍。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劳务输出的技能培训。

(七)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聚了大量人才,是我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努力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舆论宣传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八)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加强与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的联系。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采取短期聘用、组团招聘、客座研究、对口支援、流动工作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吸纳各类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来我区开发新产品,进行科技攻关。

依托优势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吸引人才。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认真做好我区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产业构成、发展前景、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推介工作,依托我区的农业、能源重化工、交通、生物制药、特色旅游等产业和退耕还林还草、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宁夏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立专家公寓,以项目、开发经费、科研环境广揽各类优秀人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宁夏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落实外籍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及投资者出入境和居留的规定,简化出入境手续,保证其来去自由、方便,充分利用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等渠道,通过委任、聘任、顾问、兼职、承担委托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等多种形式,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拿出一部分领导职务、管理岗位、学术领导岗位,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一流人才为我区经济建设服务。按照“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的原则,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金融、外经贸、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建筑管理等专业,能够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特别是要着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探索以资产运作方式,拿出一些事业单位,以国际竞标方式进行转让,成建制引进国际先进科研、管理团队,委托经营管理。

要在科技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中吸引人才。利用对口支援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来我区挂职锻炼的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采取信任关心、放手使用、加强感情联系等方法,积极吸引他们为我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全区包括银川市在内的任何一个城市先落户、后择业。

三、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措施

(九)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

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有关加强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检查一次本地区、本单位知识分子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知识分子和人才政策落实不好的单位,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改正。

(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重点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精神,严格遵守干部考察、任前公示、任职试用、交流回避等干部工作制度,努力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差额考察制度、考察结果通报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各县(市、区)要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全委会票决制。自治区各厅局委办党委(党组)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时,也要逐步推行无记名票决方式。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的力度,各级党政职能部门要把竞争上岗作为调整、充实内设机构空缺职位的重要方式。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工作,研究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干部量化考核信息分析系统,把评价结果作为调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快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进一步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逐步推行党政干部任职资格公开考试制度,坚持公务员录用“凡进必考”,党政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工作人员实行区、市、县、乡四级定期联合公开招考,选拔优秀人才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按照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组织考核推荐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的方式,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逐步拿出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将公开选拔转化成一项经常性、常规性的工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机构,收集筛选储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实行企业领导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探索建立职业经理市场。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破除用人终身制,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进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地厅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推选聘任或委任制,其他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深化职称改革,继续坚持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人才评价和使用的改革方向,对于有能力有实绩的尖子人才,职称评定不能求全责备,应适当灵活。

(十一)加强对党政人才的实践培养

抓好干部赴中央国家机关及东部发达省区挂职锻炼工作。要选派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外出挂职锻炼,组织部门要对外出挂职锻炼干部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

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每年从区直单位选派一批35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区)挂职锻炼,从各市、县(区)选调一批30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区直单位挂职锻炼。市、县(区)也要选派一批30岁左右的干部到乡镇、村级班子中任职或挂职锻炼。各市、县(区)和有关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及时提拔重用。

(十二)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力度,大幅度增加自治区财政对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经费的投入。积极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在全区推行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工作。积极鼓励区内外组织、个人参与办学,切实为社会力量办学创造良好条件。对在我区投资义务教育的,要在用地、税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条件;对创办大中专学校的投资者,学校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免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实施“中小学网络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区义务教育水平。到2007年,山区各县(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川区各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民受教育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继续在自治区重点普通高中举办民族班,推动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施“3133”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师资水平高、培训设施和手段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综合基地。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

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固原师专、西北二民院等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鼓励区内高校与发达省市甚至国外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抓紧实施我区的“高校校园网计划”,提高对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加快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宁夏留学人员创业园”、“宁夏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动员和吸引区内外高校的科研力量在科技园区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工作。实行社会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制度。每年由协调机构促成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政府官员、优秀企业家及专业人才,通过柔性兼职、短期聘用、长期任教等多种方式到高校任教,以促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加强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党校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党校等干部培训机构要在改进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

四、建立我区人才开发新机制

(十三)建立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

(十四)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人才部门、单位所有的管理模式,落实单位用人自和个人择业自,实行双向选择,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关键技术岗位竞争上岗制度。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组织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允许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内合理流动(中小学教师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我区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区内允许同时属于两个或多个单位,具有双重或多重工资、档案关系,研究成果由所属单位共享。

建设机制健全的人才市场。建立全区统一的人才市场,大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农村农业、高新技术等专业性人才市场,尤其要重视把高层次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规范统计口径和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区并与国内外联网的人才信息网站和“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型发展,提高网络的利用水平和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企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信息共享。

(十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对引进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要在配偶调动、子女入学、安家补助、出国出境进修培训、科研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子女在宁就学的,可以自主选择学校,由当地教育部门及时办理入学手续;配偶需在宁工作的,由当地组织、人事部门予以妥善安置;在宁落户的,由当地人事、公安部门及时办理调动和入户手续,免收各种费用。

(十六)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实行向个人倾斜的知识产权分享政策。对企事业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科技人员可以与单位就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产生的科技成果订立知识产权分享合同。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专家住房、看病、用车等生活、工作待遇,定期对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体检,每年选送一定数量有特殊贡献的老专家、学者、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风景名胜区、沿海地区疗养、考察、休假。

改革完善人才的工资分配制度和物质待遇。党政机关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对党政机关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工资、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年薪制、持有股权、股票期权和风险抵押金制度等分配方式,鼓励人才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的实际,实行总量控制、行业有别、单位自主分配的工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试点,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在“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自治区科技重奖”的基础上,设立“优秀人才创业奖”,对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的各类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设立“回国人员成就奖”,对海外留学人员回我区工作并做出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设立旨在鼓励外国专家、智力为宁服务的“六盘山友谊奖”。继续鼓励并规范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门奖励项目。

(十七)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法规、规章保障体系。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认真进行人事法规的清理,建立健全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人才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完整人才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监督和管理,尽快制定颁布宁夏人才市场条例。加强对人才中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

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对自愿来宁夏开发建设的各类急需人才,各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都要做好个人档案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接续工作。为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补充商业保险,优秀人才在享受普通职工有关保险福利的同时,单位为其增加商业保险投保险种,提高保费标准。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十八)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的前提条件。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九)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自治区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研究制定人才开发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人才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吸收不同专业的优秀高级专家组成人才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人才工作进行咨询和论证,以保证人才工作各项决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配齐、配强人才办工作人员,各部门也要有专人负责人才工作。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

(二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

每个省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2名专家,并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及时了解、掌握知识分子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切实为知识分子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区直各部门和各市、县(区)也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同时,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鼓励各类人才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一)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

组织各类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以及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经验,使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区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观念和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二十二)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

从今年开始,将“宁夏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在原5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200万元,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重点用于引进或在宁符合《关于大力引进人才智力的若干规定》(宁党办[]20号)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和疗养经费。自治区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逐年提高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比例。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要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各市(县、区)每年用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应不少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0.2%。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境内外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区人才开发事业。

(二十三)认真抓好人才规划的落实

十年规划范文第6篇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科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才总量逐步增加,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积聚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加强国防建设,党和国家向西部地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他们既为西部地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出发,要实现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貌,把西部地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的宏伟目标,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文化和科技教育比较薄弱,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雄厚,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3.5个百分点。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只有东部地区所占比例的一半多一点。自然、物质条件相对较差,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健全,留住和充分利用人才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人才流失严重,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领导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构成、思想观念、开拓创新能力等,不太适应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以上情况表明,加快西部地区的人才开发,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的要求,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中心,以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开发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努力营造留住人才和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现有人才素质;运用政策和开发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并为他们发挥才智提供条件和舞台,使他们在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能。

2、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在抓好领导人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和造就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作为人才开发战略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和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3、坚持人才开发与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协调进行。根据西部开发的任务和进程,确定人才开发的重点和措施,把人才开发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西部开发的人才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坚持把发掘西部地区现有人才的潜力与有计划为西部地区选派干部并发挥人才市场作用相结合,提高人才素质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相结合。

4、坚持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注重培养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起适应西部开发需要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5、坚持人才开发机制创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紧迫任务,既要规划长远,又要制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步骤,把握全局,重点推进,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以下目标:

――地区间人才资源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改变,人才总量基本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基本形成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2005年,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其他各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和环境;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各类人才的待遇得到切实改善并有较大幅度提高。到"十五"计划末期,各类人才实际收入和社会保障达到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断加强。到"十五"计划末期,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力争降低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力争上升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西部地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领导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西部地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抓紧抓好。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不断提高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领导能力,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全局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坚持廉洁勤政,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在切实加强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通过培训、干部交流和轮岗等措施,配强市(地)、县(市)两级党政一把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要根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和领导班子专业知识构成情况,注意选拔、引进有开拓创新精神又具有经济管理、外经贸、旅游开发、信息管理、金融、法律、科技、环保、民族和宗教等方面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的领导人才。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

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200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办发〔1998〕16号)精神,及时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后备干部的数量、质量和活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有充足的后备人选。继续做好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少数民族干部。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和党校、行政学院、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培训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做好为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选派干部的工作。根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多渠道地做好西部地区领导人才的选调工作。继续做好为西部地区的市(地)、县(市)领导班子选派科技副职的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扶贫方面的优势。中央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在西部地区的双重管理机构或单位,凡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不足的,要通过交流或选派进行调整和补充。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四次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在新疆造就一支立场坚定、政治可靠的干部队伍的指示,总结和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援疆干部工作的新路子,确保、新疆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二)稳定和发展当地人才队伍。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稳定和发展当地人才队伍。

认真落实党的人才政策。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和人才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观念。今后10年,每年检查一次本地区、本单位知识分子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当地人才的作用。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摸清本地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分布、结构、发挥作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改进措施并经常督促检查。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对用非所长的人员进行调整,改变人才积压、人才浪费的状况;努力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执行保护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并实施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大力充实人才队伍。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充实人才队伍;要把本地区自学成才和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有一技之长的乡村技术人才、企业技术能手纳入人才管理范围;要鼓励和引导在外地工作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回家乡创业、施展才华。

加快人才培养。继续组织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和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到2005年,在西部地区建立5个人才开发培训基地;到2010年建立10个人才开发培训基地。

西部地区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前瞻性研究,针对人才开发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西部开发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足够的技能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水平,为西部开发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鼓励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三)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在稳定和用好当地人才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现状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加大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引进人才特别是急需优秀人才的力度。

依托西部大中城市、优势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吸引人才。西部大中城市的党委、政府要把吸引各类人才作为兴市、强市的关键措施来抓。要编制人才开发规划,制定具体措施;要采取多种途径,做好本地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产业构成和发展前景、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推介工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西部大开发;要依托西部地区的航天航空、能源交通、化工、冶金、特色经济、旅游等优势产业和退耕还林还草、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使各类人才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智。

在科技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中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大力推进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建立起专门人才在国家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双向参与"机制。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与合作、选派交流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的机会,采取信任关心、放手使用、加强感情联系等方法,积极引导人才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西部办分校、分所、产业化基地或研究与发展中心。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会同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对外开放科技计划,进一步落实外籍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及投资者入出境和居留的规定。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努力营造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鼓励国际跨国公司在西部地区建立研究与开发中心,鼓励依法设立中外合资、合作科研机构。

促进东西部地区人才信息共享。人事部要建立国家高级专家信息库,为西部地区提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留学回国专家、海外留学人员和博士后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及有关项目的信息服务。根据西部地区人才需求,人事部与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组织离退休专家参与西部开发与建设。

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吸引外地和鼓励当地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专业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作为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参与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攻关、技术承包等。企事业单位要按合同兑现报酬并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

(四)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是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下大气力抓出成效。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要继续办好为西部地区干部开设的各类培训班。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支持、帮助西部地区搞好干部培训工作,东部地区也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合作,继续支持为西部地区对口培训公务员的工作。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国家继续在政策、培训经费上给予倾斜。

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本系统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培训规划制定、培训基地建设、东西合作、组织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支持。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国家经贸委和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及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工作。要按照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的要求,继续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种适应性短期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在安排国际交流、培训、展览和技术合作等方面,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措施

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发挥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队伍和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交流、强化培训等措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健全后备干部制度,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坚持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和任前公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以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和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体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的方式,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广纳人才,组建强有力的企业领导班子和选配经营管理骨干。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落实企业用人自,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步伐。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不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可实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二)加大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

扩大选派或交流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东、中部地区干部到西部地区工作的规模。2002年到201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以及直属企事业单位每3年选派700名左右优秀局处级干部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骨干到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另有安排)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挂职或帮助工作(共2100名),其中一部分优秀年轻干部要进入地、县级领导班子。对工作期满后本人自愿留在当地工作的,要支持和鼓励,其中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当地提拔使用。此项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负责。

干部的选派,继续坚持"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原则;今后10年内,每3年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东、中部地区选派800名左右干部进藏工作(共2400名)。援疆干部的选派,坚持"突出重点、对口支援、按需选派、定期轮换"的原则;今后10年内,每3年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东、中部地区选派800名左右干部进疆工作(共2400名)。此项工作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负责。

从2002年到2010年,按照国家确定的对口扶贫关系,东部地区省、直辖市每3年选派1000名(共3000名)优秀厅(局)、县(处)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挂职和帮助工作。具体实施办法由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会同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

做好西部地区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从2002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每年选派1000名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2010年为西部地区培养9000-10000名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组织领导能力较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科技、经营管理人才。

扩大从军队转业干部和优秀复员战士中选留人才的数量。转业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的干部一般应安排与其军队职务级别相当的领导职务,随调配偶和子女优先安排工作和入学,住房予以保障;对自愿转业到西部地区工作、德才表现突出的军队转业干部可提职安排。西部地区每年可根据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选留优秀复员战士的数量,由民政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解决。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对到西部地区工作,原籍为东、中部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县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提供人事服务;提倡和引导在外地大中专学校毕业的西部地区学生返回家乡参加开发建设。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具体实施办法由人事部负责拟定。

从2002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考试录用的机关干部,要安排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锻炼1-2年。具体办法由人事部制定并与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三)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抓好西部地区干部培训工作。中央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各部门都要制定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规划,抓好西部地区干部培训工作;"十五"期间,要对西部地区本系统市(地)级以上单位的负责人进行培训,着力进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增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意识,提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西部地区市(地)、县(市)分管领导和本系统县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对西部地区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负责人的培训,要在中央组织部的统一协调下进行。国务院专业特点较强的部门要指导和帮助西部地区对本系统的科技骨干或业务骨干进行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中央和中央企业工委管理的企业、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各金融机构,也要按上述精神加强在西部地区的下属单位的领导骨干、业务骨干的培训。

中央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办好少数民族地厅级领导干部研修班,5年培训少数民族地厅级干部500人次;针对西部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配合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运用现代培训方法,开展国际合作的专题研究培训项目,5年培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300人次。中央统战部要加强西部地区党外干部特别是地厅级党外后备干部培训,5年培训300人次。国务院有关部门在选派出境培训人员时,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人事部要会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要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成立培训讲师团,深入西部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指导东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对口培训;继续抓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的特殊培养工作;继续办好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示范性高级研修班;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相对发达地区要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作。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省、直辖市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为西部地区干部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专门培训,在规模、强度和质量上要有新的提高。除采取"一对一"的对口培训形式外,经互相协商,还可采取"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天津及广州、深圳市每年各为西部地区培训100名经贸、财税、审计、信息网络方面的领导骨干或业务骨干。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人才培训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与中央组织部的沟通,加强同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以及东部有关省、直辖市的联系,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西部地区要加强本地区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掘当地教育资源,搞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与此同时,注意依托中心城市建立紧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中央财政要安排适当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同时,多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以及国外资金对一些急需的培训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和东部省、直辖市面向西部地区的干部培训,原则上要承担相应的培训经费。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大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

(四)发展西部地区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加大教育投入。2002年到2005年,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省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继续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项目,积极开展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工作。加强基础教育,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师资水平高、培训设施和手段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综合基地,并以此为龙头,逐步形成高、中、初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既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按一定条件升入高一级职业学校深造,也允许他们按一定条件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设立当前急需、实用性强的学科、专业。国家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和重点试验室建设实行倾斜政策。扩大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增加东、中部地区重点高等学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数量,尤其是博士、硕士学位学生的招生数量,鼓励东、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增加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额度。

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又要突出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技骨干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技术和培训理念,推进继续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鼓励社会力量和境外组织、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关规定捐资或参与办学,对在西部地区创办大中专学校的投资者,经批准,学校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免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重视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力争在3年内建成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络的省级网。抓紧实施"西部地区高校校园网计划"和"中小学网络示范工程",提高西部地区对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

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两手抓,促进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强基层环境管理工作,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水平。

四、建立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新机制

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把握好引进人才与用好当地人才的关系,市场配置与组织调配的关系,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提高待遇与提倡奉献精神的关系,探索人才开发的新机制。

(一)完善人才的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西部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对列入国家确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人员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需要财政安排的资金由中央财政解决。西部地区附加津贴按国家政策规定和统一部署由西部地区在清理、归并现有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建立,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

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西部开发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研究课题的国内外专门人才实行岗位津贴制度,费用在任务、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岗位津贴制度经人事部、财政部批准后实施。

完善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使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中央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要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自愿到西部地区参加开发建设的各类急需人才,流入流出地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做好档案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对社会保险关系保留在原地的,要做好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和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西部艰苦边远地区住房制度改革的特殊优惠政策。为适应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东、中部地区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的需要,西部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可划出适量周转房专门用作挂职干部公寓。适当提高艰苦地区人才的医疗保健津贴,提高医疗保险水平。长期在艰苦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人才,要与少数民族人才一视同仁,在子女上学就业、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

在西部大开发期间,经组织选派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各类人才可不迁户口,不随调家属,保留原单位工作关系。在西部地区工作期间,现工作单位可按国家规定办理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手续,原工作单位应予以承认。

(二)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改革西部地区科技体制,实行向个人倾斜的知识产权分享政策。加大西部地区科研机构的改革力度,应用型科研机构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的步伐。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用科技计划要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和海外留学人员开放,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对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科技工作者开放。

对企事业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组可以与单位签定知识产权分享和实施合同。科技人员可以与所在单位或兼职单位就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产生的科技成果订立知识产权分享合同。

建立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将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挂钩。积极探索建立年薪制、股票期权、技术与管理要素入股等多种激励机制。

西部地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要依法从职务技术成果的转让、产业化中提取部分所得作为有关人员的报酬或奖励。将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实施的,应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5%的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的一次性奖励;自行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应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8%的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和促进转化有关人员的奖励。

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引进的急需人才,可实行按岗、按任务或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高科技人才创业的环境。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办好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区,或与外国及港澳台地区联合建立科技合作园区。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增加西部地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资助招收名额,大力吸引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博士进站工作。国家科研项目立项时,优先考虑针对西部地区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由西部地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设置等向西部地区倾斜。急需人才户口迁入西部地区的,由用人单位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随迁子女尚在就读的,可由用人单位商当地教育部门安排较好学校上学。

鼓励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自主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所需资金由用人单位解决。鼓励西部地区用人单位聘请兼职人才,自主确定兼职时间、工作方式和报酬。

鼓励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有关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机构在西部地区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可提高知识产权入股、股权、股票期权的比例,简化工商登记手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对种植业、养殖业进行技术承包,保证承包合同的兑现。科技人员承包开发和利用荒山荒地,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在西部地区进行风险投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均应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进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欢迎境外志愿者提供智力支援。对自愿到西部地区参加防治沙漠、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公共教育、示范性农牧场建设、减灾扶贫和福利事业的境外志愿者,坚持来去自由的方针,有关地区要积极支持并配备足够的境内志愿人员与他们一道工作。

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保障人才自主择业,努力实现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健全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和发展人事、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以及公开人才供求信息等服务工作。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西部地区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市场管理力度,规范各类市场行为。加快西部地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国联网,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才交流和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对东、中部地区参与西部开发的人才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政策,凡自愿将户口迁至西部的,本人及其家属回东、中部工作或生活时,户口和社会保险关系可以迁回原迁出地或其他同意接收的城镇,其社会保险关系所在的地区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从东、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凡在西部地区地级以下(含地级)城市有合法固定居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可办理所在城镇的常住户口,各地区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进一步为外籍高科技人才、投资者提供入境、居留便利。对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外籍科技人员、高层次管理人员、执行政府间无偿援助协议人员和来华投资者,如需多次临时入境,可根据需要发给有效期1年以上、最长不超过5年的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对需常住人员,可根据需要给予有效期1年以上、最长不超过5年的外国人居留许可,并对需多次出入境的,同时发给与外国人居留许可相同期限的多次返回签证。改进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和边民出入境通行证的申领和查验办法,为在边境地区工作的各类人才正常出入境提供便利。

建立和完善各种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在同等条件下,国家现有各种奖励向西部倾斜。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开发杰出人才奖,表彰和奖励那些在西部大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五、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要将人才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敢于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的社会氛围,为各类人才在西部地区的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鼓励各类人才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西部大开发贡献才华。提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与各类人才广交朋友,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

十年规划范文第7篇

从2003年1月到新华社国内部服务新闻专线担任汽车栏目主持人至今,已有10年多。回首这10年的业务心得,我感到作为一名专业记者,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十年规划”。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参加重大战役性报道的机会,磨炼自己的新闻发现力,不断拓展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用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分析使自己的思考能够与受众的新闻需求碰撞出时代的火花。在全媒体新闻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闻从业者尤其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要有“本领恐慌”,不能成为泡在舒适产业温水环境中的青蛙。

回首已经走过的10年,对我业务成长最重要的规划是2004年,服务新闻专线开设个人言论专栏“南辰观察”。专栏写作使我将视野逐步从汽车产业扩展到汽车社会,每周日发稿一篇,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发稿,已经坚持8年多时间,至今已经发稿近500篇、50多万字。当年底,我确立了借助“南辰观察”这个栏目,以汽车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写一本《汽车社会》的目标,这也成为我“十年业务规划”的研究重心。

从消费维权到产业思辨,从汽车社会到汽车文明,经过持之以恒的积累,2007年8月,我的第一本汽车专著、2s万字的《汽车社会》正式出版,在国内汽车界较早地聚焦这一“跨界领域”,也较系统研究了中国汽车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后,我的视野又逐步由宏观转为微观,开始聚焦汽车社会的组成单元——汽车家庭,并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汽车社会》的姊妹篇、25万字的《汽车家庭》。

直到近两三年,汽车社会这一课题才逐步受到各界关注,甚至有汽车业界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建议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为中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也连续两年中国的《汽车社会蓝皮书》。这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初我确定的“十年业务规划”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10年来,我主持的汽车社会的系列报道超脱、客观、公正,前瞻性、预警性强,密切关注汽车进入家庭之后给经济、文化、能源、环保等带来的深刻变化,包括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瞄准中央媒体、省报、都市报的社会、经济、时政版面为落地目标,尽最大可能寻求民生与新闻需求的共振点。在“汽车社会学”的视野内,新华社汽车报道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不断用新闻报道推动中国汽车社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由于较旱研究汽车社会这个新闻报道的“制高点”,我先后采写、编辑或策划的“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推进“史上最严公车改革”组稿、新华社三议车船税改革组稿、上海钓鱼式执法组稿、杭州“5·7”飙车案、打破油价垄断等报道都曾被评为新华社好新闻,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油荒预演”“道交法第76条”“醉驾入刑”等一系列汽车社会重大热点问题上,也较好地发挥出社会公益作用和“定盘星”的作用,逐步使汽车社会成为新华社汽车报道的一个响亮品牌。

专业记者应不时跳出行业

回首这10年我的业务成长经历,既需要“一专到底”的积累,也离不开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锻炼。新华社重大战役性报道成为我锻炼业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先后参加过汶川、玉树地震一线报道,青藏铁路通车报道,国际金融危机小分队调研,两会报道,十报道,“三个代表在基层”以及“走基层听民声”报道等。我认为,自己虽然常年关注汽车领域,但绝不能两眼只盯着汽车,视野更不能被一个密闭的行业小圈子遮挡。

新华社重大战役性报道和到基层、一线报道的锤炼机会,使我研究汽车社会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压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压力、环境承受压力、城镇化发展机遇等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宝贵的业务磨练机遇也是新华社培养一专多能型记者的独特方式。同时,我的视野也没有被“国内部”的单位属性局限在国内汽车报道领域,随时关注国际车展、车坛、汽车技术、汽车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做到放眼全球和国内国际互动。

总结我10年来的业务成长经历,“南辰观察”专栏写作是培养专业性、发现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目前,“南辰观察”已经被列入新华社文字新闻产品简介之中,播发稿件最高覆盖两百家以上媒体。

近些年,我还积极尝试“南辰观察”多媒体化,经常在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作为嘉宾客串多档汽车节目,将“南辰观察”在汽车社会、汽车产业、汽车文明三个维度的观点通过音频、视频、微博等直接向终端受众推广,取得更大的社会共鸣。

新闻专栏写作,贵在坚持,难在出新。面对近10年汽车媒体和汽车新闻大爆炸,还要在浮华的热闹中耐得住寂寞,在立场上耍拥有观察者应有的中立和超脱,在思想上不能丧失改革进取的锐度。正如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同志在《汽车社会》序言中评价的:

“每周固定要拿出东西来,独力支撑一个专栏,那就完全是毅力的竞赛。你无论是身体强健时还是病中,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途中,专栏的连续生特点,需要专栏作者持续地写下去,并且写出新的东西。新的东西,仰赖的是文思的活跃;而新闻专栏,则还要求奔走天下、四处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时代,记者思想的个『生化舒展得到了更宽松的环境。但是在我看来,新华社汽车记者的言论专栏却不能信马由缰,脱离国家通讯社记者应遵循的基本立场,应不出圈、不出格、不添乱。

有几次,我注意到“南辰观察”关于车船税改革、治堵改革等内容的稿件被平面媒体在大标题中冠以“新华社发文指出”,这种超越记者个人专栏定位的“放大采用”固然从侧面体现了媒体用户对记者个人言论的认可,但这种采用形式也使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即使是在所谓的自媒体时代,新华社记者的个人观点也时刻不能脱离单位职责的孕育土壤。

十年规划范文第8篇

根据中央、省、地、县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要求,为了有序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一年试点、两年起步、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掀起建设新高潮”的工作思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新农村试点镇、村建设为示范,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关健,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为保证,整合社会资源,统筹镇村发展,协调推进全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把全镇农村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事业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2、基本任务:一是生产发展。要切实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育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旅游经营户收入的增加。二是搞好村镇规划,做到村容整洁。三是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改造茅草房,认真实施“三清工程”(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村寨),着力整洁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道路、农村水利、生态环境、生活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等。四是乡风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和谐新农村。五是加强基础组织建设。要健全村党组织和村领导班子,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双强”型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工作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他不只是一个单独的新村建设,为此我们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2、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5、坚持创新机制,务求实效的原则。

6、坚持典型示范,有序推进的原则。

四、工作措施:

1、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结合实际,融合传统观念和科学观念,既讲现代文化,又讲民族特色,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确保规划的全局性、长远性、合理性。

认真抓好示范带动工程,促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实施。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是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示范带动工程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二是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全镇要充分利用资源结合实际,发展养殖大户,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以点带面,推行“畜、沼、粮”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蔬菜、油菜、药材等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三是认真兑现上级的涉农政策,完善和实施好全镇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四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依托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并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向上和自己匹配资金的方式,搞好水毁河堤和农灌沟渠的修复和防渗工程建设,解决好缺水村寨的人畜饮水工程。二是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和公路提级改造。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展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活动,并加强沼气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努力扩大农村电网覆盖和入户率,认真抓好其他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并努力巩固成果。

4、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三是积极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四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五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5、全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经验,深入开展文明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扬优良的乡风民俗,强调邻里和睦、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不骂人,以好的村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做法,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抓好农村文化生活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泛深入地传播先进文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同时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共享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6、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打造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环境。一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该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认真开展“三创三强”活动;加强农村基础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搞好“双带”和“双向培养”工作。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工作,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促进基层依法办事、依法治理、扩大基层民主。三是打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抓好法制教育和宣传,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好群防群治工作,切实打牢社会治安防控基石。

十年规划范文第9篇

1月16日,Visa公司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就中国农村金融教育十年规划项目——“金惠工程”的合作框架达成共识,将共同推进开展金融教育,提升中国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在合作框架下,双方将把优势资源投入到“金惠工程”。今后两年内,“金惠工程”将采取讲座及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居民传授个人理财基本知识,重点教授如何制定预算、管理开支和存款储蓄等内容。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吴晓灵表示,金融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构建普惠型金融体系对于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强国先强教’,我们与Vis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引发社会积极关注与响应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并确保那些生活在贫困农村地区县、乡、镇的更多家庭有机会参与到金融教育项目中”。

“Visa认为,最重要的金融理财工具不是某种产品,而是知识。”Visa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夏尚福表示,十余年来Visa通过在全球持续开展金融教育项目,致力于教授每个人如何更明智、更具责任感地去开支、储蓄和理财。这其中,中国作为Visa全球金融教育计划所关注的市场,也是Visa全球金融教育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下半年任Visa总裁以来,此次为夏尚福首次来中国,特别出席该项活动,他表示金融教育项目不仅对Visa的业务有所帮助,更是一项对社会十分有益的事业。“金融教育已经融入了我们的DNA。我相信,在中国‘金融教育合作伙伴计划’以及一系列教育项目的推出,将充分体现Visa对实现中国金融教育目标的承诺。”

从实际来看,因地制宜,是Visa推动金融教育项目落地的重要关键词。目前,Visa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金融教育项目,均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本地化调整,即根据当地市场的独特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需求、政府的优先发展计划和受众人群的情况等对每个培训计划进行了改编。在中国,Visa制定的“金融教育发展合作伙伴计划”,主要受众分别为青少年、农村居民及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三类人群。其中,为使当地农村居民获得更多金融服务,项目鼓励推广地区基层干部和金融从业人员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新形式。同时,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与Visa还将设立“Visa农村金融教育创新奖”,激励地区涉农管理部门干部、金融教育活动积极分子、农村生产合作组织骨干成员、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等。

十年规划范文第10篇

近日,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协颁布了《湖南省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湖南将进入全国科技人才强省先进行列的总体目标。未来10年,湖南将着力建设五支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批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培养300名左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20个左右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团队、10个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或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0个左右自科基金创新群体成为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群体。

7市13县(市)1镇

跻身“国家队”

11月9日,第三届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行,200多名政府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就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展开讨论。

会议公布,湖南已有7市13县(市)1镇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示范镇称号,共获得近6亿元的中央财政补助。这7市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常德市、怀化市、岳阳市、娄底市;13县(市)包括衡东县、津市市、石门县、汨罗县、澧县、炎陵县、湘乡市、韶山市、临澧县、东安县、浏阳市、宁乡县和安乡县;1镇指宁乡县灰汤镇。

6年实施68项

省科技重大专项

6年来,湖南省共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68项,其中今年启动实施10项。这些专项涉及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节能减排和民生科技四个领域,已成为科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截至目前,共突破426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出重点新产品(含农作物新品种)612个,取得专利授权467项,新增产值392亿元,新增利税49亿元。

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出炉

11月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会,介绍最新出炉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将建成特大城市6个(长沙、衡阳、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大城市6个(郴州、益阳、永州、邵阳、娄底、怀化),40个县(市)中心城区人口过20万,50个建制镇镇区人口达3万以上。到2020年,耒阳市、醴陵市、宁乡县、浏阳市、祁阳县、长沙县、邵东县中心城区人口过50万。

湖南最大起重能力工程船下水

11月12日,一艘500吨级的起重船在长沙船舶厂新址下水,这是湖南地区最大起重能力的工程船,填补了湖南省打捞行业的空白。该船投入运营后,主要用于湖南主要干流及洞庭湖水域水下沉船、沉物的打捞作业,事故船舶救助等。地方海事局相关人士透露,全省将分别在长沙、岳阳、常德和衡阳建四个水上救援基地,此次下水的起重船是湖南水上交通(海事)支持保障系统工程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

部级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成立

11月2日,湖南唯一部级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授牌成立。新药临床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新药I期临床试验项目开发研究中,符合该药品治疗范围的癌症患者可向研究中心提出申请,经过一系列身体检查之后,如符合入组条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免费接受新药治疗及相关的检查。届时,去除了药品和检查这两个“大头”,患者整体的治疗费用将大大降低。

湖南首用沥青路面双层摊铺技术

上一篇:项目档案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课堂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