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竞临”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活动综述

时间:2022-08-29 04:37:34

“经典竞临”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活动综述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不二法门。在当代大环境下,由于印刷技术的发达,我们的资料比之古人要强上许多。面对先贤的经典之作、浩瀚的碑帖海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临摹,为我所用呢?与古为徒,如对至尊,相信在对经典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自己。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书法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经典竞临” 第二期:王羲之《得示帖》的竞临。《得示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活动自2007年6月1日在书法网,截至7月1日,点击次数达7575次,回复帖子数达131楼,由此可见书法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法帖的尊重。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王羲之《得示帖》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依帖而临,对经典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还有些作者将自己的多遍临摹作品全部上传的,这种精神实在令我们钦佩!不过,从其前后临习的作品看来,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经过评选,最终10位作者的作品入选,并选发了几位网友的深刻感悟。作者入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如下:

胡海成陈东旭罗胜福陈辉郭建峰严成刚迟平李立山金恩楠孟克

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版“经典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同时我们也对所有参与竞临、发帖支持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羲之《得示帖》

如图: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版本不同,释文可能存在差异)。

江苏 严成刚创作感悟:

对于王羲之的《得示帖》以前也只是在网络中欣赏过,而且也没有深入地去揣摩。感谢《青少年书法》、“书法网”联袂推出“经典竞临”,是这一活动才让我更关注此帖。从认真读帖到深入临帖,反复研究其线条、笔画、结构、布局。深感其为节奏韵律极高的法帖。如“天”、“下”二字与“雾”字在大小方面的比例,后者是前者的十几倍。这样的大小之变,核心的技巧方法,就是笔画越少的字,越是写得紧而缩,笔画越多的字,越是写得大而放。这样,可以造成强烈的大小对比。收缩字的外轮廓,字的体量就小,外轮廓舒放,字的体量就将大。或者有意夸张某一笔,外轮廓自然开张,字的体量就大。另外“雾”字,将字写大、写聚、写粗、写实,而将“天”、“下”写小、写空、写细、写虚,产生强烈的轻重对比。

以上仅粗浅认识,有机会将再深入精临,吸收其精华!

北京 孟克创作感悟:

愚以为临帖之法在于知其难处与妙处,吾观《得示帖》,其难处有二:一曰行笔无偏锋,虽笔势跌宕腾挪,然锋不偏,无一失笔,故能提按有度。二曰尽阴阳变化之理,阳则沉实庄重,阴则灵动活跃,阴阳变化合乎自然。另有一妙处,曰沙场点兵,若“明”、“雾”、“触”、“故”等字,居中正之所,如将军立马之态,岂不妙哉?

黑龙江 金恩楠创作感悟:

原来一直临习《圣教序》,《得示帖》没临过几遍,今重新拾起,临时感觉气韵不畅,手有些生硬。我认为一个帖拿来后要先读帖,读懂它,甚至了解书写者当时的心情、状态。这样才能意与古会。然后就是“干活”。多临几遍,了解笔法,抓住字型。这样再深加工,就会理解王字了。我每天晚上写几张,用北京徐大成的笔和荣宝斋的信笺,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坚持下来,选了一张自己较满意的发上来,还存在某些地方用笔不到位、行气不畅的地方,只求大家多给建议。谢谢。

广西 罗胜福创作感悟:

对于右军书法,在参加竞临之前我我一直未敢涉足,只在观望。而二王尺牍,自然流露,书卷气浓,气质优雅,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临羲之书法,应以一帖为中心,反复读帖,揣摩其用笔、用墨、行气及章法等,然后对比其同类作品,以把握其大致风格,进而体味其神采韵致,才好下笔。临《得示帖》,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把握:一是章法行气。此作虽是尺牍小品,但却气象恢弘,节奏明显,特别是几处连笔,不容小视。二是使转。特别是转折处的用笔,变化多端,值得玩味。

河南 陈辉创作感悟:

我平时用中长锋羊毫加健用习惯了,所以不管什么帖,都是一枝笔“打天下”(小楷除外).我对书法临帖和创作的理解是不择纸笔,自然流露,只要气息和笔法正确就可以了。王羲之《得示帖》的临摹难度较大,我临习的感受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字形的相似,应该在洞悉王字笔法的基础上追求晋韵,从用笔节奏的快慢上来把握性情的流露。临摹王羲之的字,只要理解了他的笔法,即使结构不太像也有王字风韵。

临摹工具:中长锋羊毫加健,一得阁,毛边纸,铁盘。

北京 李立山创作感悟:

前些日子听了个讲座,里面提及摄影的原理是通过视域有限的镜头,摄取拍摄对象的一部分,并且通过聚焦,对准一点,虚化其他许多被认为是次要的东西。作为审美的主体也是如此,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带着生活中的感受去寻找传统借鉴,时代已经规定了他们特定的立场和视角,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又会对特定视角范围内的东西加以洞察。

古往今来,书法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对王羲之的书法,明项穆《书法雅言》中认为“兼乎钟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归根到底,由于时代环境不同,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到了王羲之书法的不同侧面,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明代有明代的抉择,米芾有米芾的判断,康有为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必须承认,对传统的兴趣来自现代需要,对传统的观察受制于现代需要,对传统的阐述也来自现代需要,传统本质上是现代的翻版。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纯粹的记述是个神话。那我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我选择了两种范本,并尽量用两种方式阐述和表现,里面加入了一些个人的主观处理:对点画的形态加以变形,以求整体的统一。事实上,这样的还原根本做不到,用佛家的话讲王羲之在当时的存在,王羲之在后来的发展,我们今天与王羲之的相遇,都是一种因缘,都是条件和原因的假合。处在迁流变化之中,没有自在的实相,我们只能顺了这种因缘,根据当下的感触、现有的资料条件和知识结构去重塑我们眼中的王羲之.

好久没动笔写字了,闲来无事临习,在法度和自娱之间徘徊,成此习作,发来求教于方家!

吉林 迟平创作感悟:

《得示帖》是王羲之尺牍书法中随手拈来的精品,凡4行32字,行草书,唐人白麻纸摹本,原与《二谢帖》共摹一纸上。通篇来看,笔画长短、粗细,字形大小、正、聚散,用笔轻重、虚实,对比强烈,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潇洒的风格外,短短的四行字中,充满了非常丰富节奏和韵律。“得示”二字,中规中矩,“欲足下”三字连绵一行,第二行“吾亦劣劣”四字一笔书,与“得示”形成反差,并呼应“欲足下”三字。“明日出乃行”笔精墨妙,气势贯通。第三行特别是“雾、故、也、迟”等字,形墨色对比强烈,抢人眼球。整篇笔势畅达,飘逸潇洒。特别要注意的是,“耿”、“劣劣”、“顿首”等字的末笔,形成一种类似的“音符””,形成“三角”形状,对全篇节奏和韵律起到了调和统一的作用。

这种四行式章法,也为今天行草书创作带来启示。特别是用中堂式创作“二王”一路七言绝句行草书,可以直接借鉴。

临帖:笔以精品狼毫或加健白云笔为妙,纸应以不太吸水的毛边纸为佳。字形原大小为宜。

湖南 陈东旭创作感悟:

二王尺牍的自然、大度一直是我所心仪的。这件临作为放大且改变章法的意临,但用笔和结构并未作太大变动,重在体会线条的轻松游走。感受经典被打破顺序带来的不同感觉,整个书写过程是非常畅快的。

浙江 胡海成创作感悟:

临作以实临为主,力求在整体章法和字法上接近原帖,尽量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减掉摹本中由于人为因素留下的做作痕迹,对线条粗细稍作夸张,以增强块面对比,视觉上给人以少许冲击,速度较慢,尽量抓住细节之处。

工具:中短锋兼毫笔,偏软;毛边纸。

网友 草石居主创作感悟:

吾常习《集王书圣教序》,师友均言字字如算子,不成书也,告以与王羲之尺牍掺临或可免之!遂购得彩色精印本读之、临之。临写时注重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关系、大小错落、用笔节奏之疾徐、上下承接、递相映带、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寻找“势”与“意”结合的连绵行气。

网友 6月10日创作感悟:

王字的核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在自然书写当中把一种风流倜傥的笔法融在里面,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的境界,用笔节奏疾徐,上下相承。这是今人很难跨越的,临写的时候总感觉无法将用笔的质感和墨色的变化表达出来。

网友 大道无形创作感悟:

二王法书实为学书之人不可回避的一座高峰。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1600余年,书写乃当时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王羲之大概不会想到千百年来后人对其父子的顶礼膜拜。二王的成就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与魏晋精神的滋养,后代帝王的宝赏亦推波助澜奠定其帖学霸主地位。

尽管我们不能揣摩先贤当年专注书牍的情状,或坐或卧、捉笔翻飞、心无旁骛……然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情、率性与法自我出的自信,足以让我们注目、景仰。

师其迹亦欲师其心,临王书《得示帖》忽而有感。

网友 韩心创作感悟:

记得哪里看到的,说是初临帖最好是保持原样大小,找与古人相似或相似质地的笔、纸来临写,这样更有利于体会先人在书写时笔画、意境等的各种细微变化。临写主要以实临为主,耐心地一字一字细细临写,尽量保持原帖大小,但是写来写去还是大了少许。

下期“经典竞临”预告:

竞临碑帖:孙过庭《书谱》(局部)(如左下图)

释文:疑称疑 得末行末 古今阻绝 无所质问 设有所会 缄秘已深 遂令学者茫然 莫知领要 徒见成功之美 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 向规矩而犹远 图真不悟 习草将迷 假令薄解草书 粗传隶法 则好溺偏固 自阂通规 讵知心手会归 若同源而异派 转用之术 犹共树而分条者乎 加以趋变适时(版本不同,释文可能存在差异)。

规则:2007年7月10日,由《青少年书法》杂志和书法网联袂推出范本,请大家依帖而临,并将作品拍照后发于书法网“碑帖新临”版。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临帖感悟和对该碑(帖)的理解。谢绝抄袭和应付。临作可以为实临,也可以为意临。

受杂志发稿所限,自7月10日至8月20日为一期,8月20日至25日为评选时间,评选结束后我们将在书法网及时公布入选名单,同时本期竞临将刊发于2007年第9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杂志。

不方便拍照的请直接将作品寄至《青少年书法》杂志社,由《青少年书法》杂志编辑负责拍摄并于书法网“碑帖新临”版。

地址:(450002)郑州市经五路66号《青少年书法》杂志社

联系人:谷国伟

联系电话:0371―65788176 65724701(兼传真)

上一篇:怀念画家李伯安老师 下一篇:决不参加大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