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词中爱情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时间:2022-08-29 04:01:15

浅析宋词中爱情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摘 要:爱情是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宋词中,关于爱情的作品较多。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解读,可以了解到宋词中爱情表达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宋词 爱情 含蓄 愁苦

一、前言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以来爱情就是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我国的诗词作品也不例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0余篇。《诗经》的首篇《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诗文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诗描述的是小伙子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翻来覆去难成眠,弹琴鼓瑟表宠爱,钟声换来她笑颜。该诗朴实无华,自然地描绘了美好的爱情。在宋词中,李之仪的《卜算子》同样的质朴清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借水传情,主人公是一女子,如同《关雎》的男主人公,心怀对爱人的相思和对爱情的期许。“诗言志,词言情”,本文选取了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宋词作品进行分析解读,窥其特点,解其成因。

二、宋词中爱情表达的方式与特点

宋词中爱情表达的一个常用方式是以景衬情,虽由寥寥数语勾勒出场景,但读者凭借想象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看到了一幅画,其中包含了“人、景、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离别意象中常见的“柳、草、亭”等(崔柳青,2009)。通过将看似与情无关的景和主人公的情编织在一起,情在景中得到了传递和升华。林逋的《长相思》描述了一对有情男女在婚姻受阻后不得不在江边诀别的情景,“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在两人分别之际,两岸青山静立,见证了这对爱人苦涩的别离,两人心心相印却难成眷属,船即将起航,茫茫无际的江水将把爱人送到远方,情景交融之中,高山远水反衬出人的渺小无力,使这对情人的离别更添哀愁之意。

为了抒发爱情中难以言表的感受,比喻得到了广泛和巧妙运用,如“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吕本中的《采桑子》借月抒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此词表现了女子对情郎的刻骨相思,她独自看着临江明月,词人先以普照人间的明月设喻,女子叹息恋人不能像月光那样始终陪伴她,接着词人以暂满还亏的月形设喻,女子又伤感于恋人和她的相聚像月形的变化一样,不能始终圆满,相聚之后还要别离,使她饱受相思之苦。词人通过“不似”、“却似”的比喻变化,借月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通俗自然,别具一格。

不同于西方爱情诗歌的奔放澎湃,中国的词人们表达爱情时的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往往采用间接方式,借用与爱情有关的象征物“双燕”、“鸳鸯”等,暗中寄托内心的相思或孤独。如晏殊《踏莎行》中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女子形单影只地身处深院,静悄悄地没有别人,却不时见到成双成对的飞燕,所见所感使得思念远方情郎的女子更感孤独惆怅。再如廖世美《好事近・夕景》中的“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女主人公看着水中恩爱的鸳鸯,鸳鸯被笛声惊动后双双飞起,翅膀击水发出“啪啪”的响声,虽然一字未写情,但这样的景象显然透露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思。

在爱情诗词中,有很大比例的诗诉说着愁苦之情,具体可以分为思念之苦、怨情之苦、丧偶之苦、离别之苦等。晏几道的《长相思》诉说了相思之苦,“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此词语言如话,直抒胸臆,情深意切,表达了强烈的相思之情。李清照的《一剪梅》也是表达相思愁情的佳作:“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丈夫因事出门在外,对彼此的思念成为两人分隔两地的烦恼,对爱人的牵挂刚从紧蹙的眉头上消除,反又袭上心头,难以释怀。当遭遇爱情的失意时,人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伤痛,欧阳修的《蝶恋花》点出了怨情之苦:“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女主人公身处幽深的庭院,猜想薄情郎此时又寻欢作乐去了,在狂风暴雨的黄昏,她独守空房,见花落泪,伤心无比,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之情。当恩爱夫妻因死亡而分离,天人永隔的哀痛让人难以释怀。贺铸的《半死桐》是一首悼亡词佳作,表达了作者了对亡妻的深挚追怀:“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妻子离世后,词人觉得自己好比一株半死梧桐,一只单飞的鸳鸯,再也无法看到贤妻为他缝补衣裳,往日的温馨回忆更是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孤苦。在别离之际,相爱的人总是因为不愿分离而感到痛苦,如石孝友的《卜算子》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全词以男女主人公的口吻直接表达,上片写女主人公的叹惋:我们相见为何这么晚?相别又为何这样仓促?下片写男主人公的踌躇:要走,又怎么舍得?要留,又怎么能够?这对恋人在离别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跃然纸上。

三、形成以上特点的影响因素

借助情境和比喻来传情达意,宋词中对爱情的表达大多是含蓄的,滋味常常是愁苦的,这样的特点与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礼教有着密切联系。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青年男女之间的交往是不自由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心里爱慕对方,也羞于开口、遮遮掩掩,这样的传统心态使得爱情诗词具有含蓄委婉的特点,托景寄情,比兴喻情。同时,在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低下,在婚前要遵从父母之命,接受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婚后要遵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在这样的家庭模式当中,女人仅是丈夫的附属品,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而男人要获得成功则不能在家中坐井观天,他们离开了家中的妻子或家乡的恋人,文人离家赶考追求功名,武人保家卫国血战沙场,商人四处奔波汲汲经营。分居两地的生活中,女性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或情郎,投射到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泪,愁,醉,恨,断肠”等具有代表性的字眼。陆游的《钗头凤》写了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的原配夫人唐琬是一个大家闺秀,虽然两人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但是陆母却不喜欢儿媳,最终逼迫陆游休弃了妻子。在这首词中,陆游难忘过去的美好――“回想当年,满城春色杨柳依依,我们同来赏春,你那双白嫩红润的手端起黄封酒与我同饮,多么欢快。可是东风冷酷无情,我们美满姻缘被拆散,只留满怀愁怨,几年离散,令人沉痛之极。这次重逢,春色依旧,可是你比以前憔悴,你伤心得眼泪湿透了手帕。眼前的沈园,桃花零落,池塘亭阁冷落。当初的山盟海誓虽然仍在心中,而今却连书信都无法相通。事已到此,算了,算了,算了!”。这是作者心中的悔恨,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在封建伦理的桎梏之下,有情人往往逆来顺受无力反抗,成为了所谓“孝道”的牺牲品。在绝望中,人们往往托愿于来世,“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四、结语

“诗言志,词言情”,宋词中有大量以爱情为主题的佳作,词人巧妙运用比兴等手法,借各种景和物,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情愁,寓情于景,耐人寻味(胡朝慧,2008)。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女缺乏自主追求爱情的勇气和自由,表达爱意时往往含羞带怯,受阻分离时大多默默含恨,因而在这些抒发人们心中感情的作品中缺少热情奔放之色,多有委婉哀愁之意。

参考文献

[1] 崔柳青.浅析宋词中表示“离别”的主要意象[J].安徽文学,2009(7).

[2] 高惠娟.宋词中的爱情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胡朝慧.论唐宋词中的愁[J].安徽文学,2008(11).

[4] 周洋.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析唐诗宋词中的爱情[J].语文学刊,2011(9).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上一篇:论对费加罗“系列性”唱段的把握 下一篇:Forgotten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