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29 02:27:03

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1978~2004年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相关关系,民间投资也是引起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中西部地区要清除限制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以引导其由东部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扩散。

关键词:民间投资;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44-04

1.引言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一个地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按投资主体不同,大体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两大类。在国外,所谓民间投资,即私人投资,是与政府投资相对的。在我国,民间投资一般指的是非国有投资,包括集体单位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以及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投资等。据统计,1980年我国民间投资仅有1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1%,2004年我国民间投资已达4544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7.5%,比国有投资高出近11.7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1978~2004年GDP的增量中,民间投资的贡献率年均增长速度比国有投资高出近一倍,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我国投资运行的实践充分证明,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大量劳动力并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得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距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各省市间,还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间,这种差距所给予人们的直观感受日益强化。同时,由于不同的投资主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从总投资中分离出来的重要性,并开始深入研究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

本文关注的核心是民间投资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所指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9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利用可得数据,通过构造计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以扩大民间投资投入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结论。

本文的构成如下:第一,提出对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对资本投入的地区差异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第三,对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本文简要的结论及建议。

2.文献回顾与述评

目前在我国区域差距状况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区域差距比较大,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在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比较大,众多学者已从非国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区域间资本流动及地理位置等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经验数据以探寻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而资本投入的地区差异尤其引人注意。梁宇峰(1997)提出了一个简易资本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资本边际产出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动会在改革初期扩大东西差距,此模型对国内资本流动问题做出了一定解释,同时,通过对1988~1994年的外资与国内投资在不同区域的流量与流向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政府应给予中西部适当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1]。沈坤荣、耿强(2001)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分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2]。魏后凯(2002)研究1985~199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后发现: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3]。潘文卿、张伟(2003)运用Jeffrey.Wurgler提出的理论对1978~2001年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得出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呈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4]。郭金龙、王宏伟(2003)认为资本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990~1999年各地区GDP数据与资本流动关系以及政府、企业和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资本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区域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通过对区域差距影响的敏感度等问题的分析,并依此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差别化金融政策、吸引外资等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5]。从理论上来讲,由于资本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和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从而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6],而且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与地区投资显著相关[7]。

因为一方面,区域差距的形成过程是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影响因素往往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尽管上述已往许多研究者所作的各类因素分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民间资本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也很有必要。

3.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3.11978~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民间投资总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超过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

不分地区的投资总额未在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中加入,故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和全国的投资总额不相等。

如图1所示,自1978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民间投资额均呈递增的趋势。2000~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26%、13.05%、16.8%、27.24%和26.8%,年均增长18.96%,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8.02%、19.45%、25.58%、37.7%和34.05%,年均增长26.96%,高于全社会投资的增幅。同时,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49.9%增加到2004年的64.5%,已超过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幅度。

3.21978~2004年东、中、西部各地区总投资和民间投资情况

分地区来看,民间投资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很大增长,在本地区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见图2和图3)。

不分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总额未在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中扣除,故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民间投资总额和全国的民间投资总额不相等。

从1978到2004年,除1989年以外的各年份中,东、中、西部各地区总投资均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97%、11.35%、15.81%、32.6%和25.97%,年均增长18.74%,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59%、14.82%、17.3%、27.39%和32.21%,年均增长21.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56%、17.55%、17.63%、23.95%和22.66%,年均增长19.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2000~2004年,东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5.68%,在本地区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由55.7%增加到70.5%,上升了4.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0.12%,所占比重则由45.01%上升到59.67%,上升14.6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8.23%,比重由42.93%上升到54.04%,上升11.1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当高,由以上两个图也可看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民间投资增长势头也很高,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增幅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势头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3.31978~2004年东、中、西部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2000~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2%,其中,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98%、10.19%、10.82%、16.32%和20.25%,年均增长1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56%、9.15%、8.29%、14.19%和21.47%,年均增长12.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83%、9.6%、10.26%、13.24%和19.28%,年均增长12.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见图4)

3.4东、中、西部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的样本区间为1978~2004年,共27个样本。考虑到数据的可操作性和价格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使之不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将所有数据统一折算为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的不变价。名义GDP用GDP平减指数折算为实际GDP,民间投资数据先用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再用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戈登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测算资本存量,采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型,资本存量的估算可用以下公式:

Kt=It+(1-bt)Kt-1

(1)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实际投资,b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每年公布这一指数,而且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8]。本文借鉴张军(2004)依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提供的以不变价格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计算方法去推算以1978年为基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9]。对于折旧率,我国一般采用综合折旧率,本文参照解三明[10]、马拴友[11]等人的研究与应用,假定bt=5%。估计基期年的资本存量可按照国际研究中的一种通用方法计算:

K0=I0/(a+b)

(2)

其中,a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I0是基期年的投资,b是折旧率,K0是基期年资本存量。如霍尔和琼斯(HallandJones,1999)在估计各国1960年的资本存量时,就是采用1960年的投资比上1960年至1970年各国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

为了分析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民间资本存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Eviews3.1对变量Yi(国内生产总值)、Xi(民间资本存量)(i=east,middle,west)进行相关性分析,东、中、西部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民间资本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7、0.9875和0.9729(显著性水平为1%),这证明两者的相关性较高。同时运用此软件分别对东、中、西部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被解释变量Y)和民间资本存量(解释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以下三个方程:

Yeast=2774.43+0.8323Xeast(3)

R2=0.9874,Ad.R2=0.9869

Ymiddle=1369.18+1.1517Xmiddle(4)

R2=0.9751,Ad.R2=0.9741

Ywest=862.3821+0.983Xwest(5)

R2=0.9465,Ad.R2=0.9443

以上三个方程都可以通过检验,其结果表明,从三个地区来看,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但从各自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分析,还是略有不同。东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0.8323个产出的增加;中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1.1517个产出的增加;西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0.983个产出的增加。同2000~2004年东、中、西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各自的民间投资年均增长及所占比重类似,即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但和三大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还是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是因为:资本投入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市场主导的民间资本在利润和外资优惠政策的地区差别引导下主要流向东部地区,这种流动改善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扩大了地区差距。尽管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依据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将逐渐趋于平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时滞”效应,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相互作用,地区差距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必然存在,而且不排除扩大的趋势。

4.结论和启示

本文利用1978~2004年间的样本数据来实证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结果表明民间资本和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虽然东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对产出的贡献略低于中、西部地区,但其地区产出远高于其它两个地区,这足以说明东部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当民间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源泉已不仅仅是来自资本的推动,而更多的是受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化、健康化。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目前还处于以投资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还须进一步调整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布局,大力发展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努力削减民间投资在体制、融资、税收等方面的壁垒。

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不仅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和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反映出了如何使地区经济增长更有持续性的问题。据此,笔者认为:

(1)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率先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的,因此,在早先受益的东部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民间资本集中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强,从投资的区位选择来说,集聚经济使得大量的相关外资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由此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当前,我国大体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中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这种差异性,除了历史因素、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外,民间投资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民间投资是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与东部地区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清除限制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对民间投资的进入实行适当倾斜,促使民间投资在西部地区科学有序的发展,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

(3)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繁荣和富裕的目标,积极推动民间投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扩散。中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启动最终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据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逐步提高其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宇峰.资本流动与东西部差距[J].上海经济研究,1997,(11):28-31.

[2]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3]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

[4]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8):16-23.

[5]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45-58.

[6]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8]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0]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68.

[11]马拴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0-102.

上一篇:垄断型国有企业绩效分析 下一篇: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阶段和突破:以山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