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8-29 02:11:4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几点体会

摘 要: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化学课堂达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四方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例进行论证:(1)科技素质跟不上;(2)课件形式呆板;(3)把多媒体当做“全能助手”;(4)演示的实验“拷贝”到课件中。针对以上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逐一谈谈做法。

关键词:多媒体;化学教学;科技素质

“去多媒体电脑教室上课!”这在前几年还是闻所未闻,几乎不可能的事,而在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多媒体计算机进入化学课堂,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从而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映――强化”,使化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地利用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使我们化学教师具备扩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机会,达到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中是很明显的。遗憾的是,目前在化学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设施未尽其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尽如人意,其表现如下:

第一,大多数教师的科技素质跟不上,现在大部分教师习惯于老一套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方式,连投影仪等都很少使用,而且对计算机这样的先进技术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某种恐惧感,更甭说去掌握它、应用它,辅助教学了。有的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由于缺少对先进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一些小小意外的情况就不知所措,常常出现课堂教学不得不暂时中断的尴尬场面。

第二,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呆板,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几乎使课件变成单纯的“黑板搬家”或“课本翻版”。

第三,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全能助手”,展示在课堂这一赛场上不分主次,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一堂课尽是多媒体的身影,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用途,及到作业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用上,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命根”,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世界里应接不暇。

第四,需要由教师演示的实验,有的教师就在教学软件中将实验过程“拷贝”到课件中,细细地“讲”给学生听。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态度,而与当前实行的素质教育也是背道而驰的。

那么针对以上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呢?我想逐一谈一谈看法,供大家参考:

(1)学校应号召、鼓励化学教师积极大胆地探索如何用电脑来辅助教学。最初,学校可以鼓励少数几个年轻的、具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化学教师,利用自己的多媒体条件,带头进行电脑辅助教学,总结方法,做做榜样,渐渐地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朝这方面发展。

(2)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须具有趣味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有趣的东西非常注意的心理特征,制作出一些有趣片段。例如,在讲一氧化碳的毒性的时候就设计小白鼠中毒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又觉得有趣;另外须注意课件的多变性。又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时,必须让学生能清清楚楚看到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原理。

(3)在化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使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而教学手段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特功能与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一课时的35分钟或40分钟全用计算机教学,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将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分子运动》一课时电脑课件演示了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只用了2分钟的课件辅助,却解决最难突破的关键点,说得上是画龙点睛、雪中送炭,堪称好课件。

(4)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决不能脱离实验,演示实验是实物实验的展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同时可以学习有关经验。如果一味地采用电脑模拟实验,那么这部分操作技能就很难使学生清楚掌握。电脑模拟的毕竟是摸不着的,仅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而无法用自己的双手去亲身体念,电脑屏幕的闪烁,可真让人有种做假之嫌的感觉。如果通过实物操作来演示实验,那么可以使实验更具直观性,学生既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实验更形象、更实在。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这一课中,需要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有的教师认为一氧化碳有剧毒,因此就在教学软件中将该实验过程“拷贝”到课件中,这是不正确的。当然,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还是完全可以通过电脑来模拟作辅助教学,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而削弱实验教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多媒体教学的起步虽说困难重重,但它却意味着学校从此将走向科技兴教的辉煌征途,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跨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下一篇:高考英语全国卷中的文化意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