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校本教研的我见

时间:2022-08-29 11:48:40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校本教研的我见

近年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逐渐成为教研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对民族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提高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对高中教师来说:高考压力更大了。高中新课程将要予以实施,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教?传统的师资培训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师资培训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应模块教学新思路,尽快适应改革需要,走专业发展之路。民族落后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中如何转变思想和深化改革都面临着冲破陈旧思想观念束缚的艰巨任务。要切实提高教师素质,转变理念,全面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将理论付诸实践,作为民族落后地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本着“提高自己,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积极投身于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

一、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势在必行。

今天,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科学技术”与“知识”属于同一慨念。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知识经济社会另一个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面对这一现实,不得不迫使我们必须立足本地区、本校实际,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以此促进继续教育的开展,加快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

1.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有利于迎接新的课程改革,推动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原因、地区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加上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有的每周有20多节课,每天忙于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应付这样那样的检查等弄得昏头转向,与外界接触较少,连上网的时间都比较少,走出去的机会更少,有的教师甚至连省城都没有到,对外面的新信息了解就可想而知了。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必须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配套的各种制度,教研制度的改革显得尤为关键。如果现在我们还继续等着上级教育部门布置教研任务,教研活动还停留在听课、说课、评课的基础上,那我们的教育现状也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也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不适合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下学校要发展,只有靠在充分分析了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校本研究制度,才能“逼”教师走上“绝路”,迫使教师顺应形势发展,百忙中挤出时间学习、研究、自修。例如:我校每学期要求教师自己做两套高考试题。学校组织考1-2套高考试题,订一种以上专业报刊杂志,依据自己的专业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等。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研,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向专业精深层次发展。才变被动为主动,走进新课程,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推动学校改革向纵深发展。一句话,校本教研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

2.开展好校本研究工作,有利加快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自身因素,如老师们积极参加进修、函授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等,能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个则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通过校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使教师能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尝试与反思,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高。

“校本教研”能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它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和谐的教师互助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它还有利于创设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使每个教师在互动、合作中成长。特别有利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例如:我校抓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每学期教师应完成听课任务:35岁以下的至少12节,其中高中任教不足五年的至少听课15节。实行“以老带新”制度,“以老带新”工作一届三年。要求:新老教师每周相互各听课一节以上,年轻教师提前一个章节备课,每个课题(或章节)上课教案必须由辅导教师签字认可方能走入课堂。要求教师每学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撰写“教学一得” 或“反思教学”。例如:高中教龄(每学期写教学反思):五年以上写3-5篇,五年以下5-8篇;三年以下写8-10篇等。通过系列措施达到同伴互助的目的,可以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解决教师只有在问题的解决中才能求得学习的结果。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仅是实践者的角色,也是研究者。这就极大调动了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校本教研”以问题为中心的优势。可以说,“校本教研”中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为此,学校要切实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使教师培训基层化、全程化、全员化,把每堂课都变为教师培训的最好基地,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3.校本研究有利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均,教师很难脱产进修学习,平时因工作任务重走出去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教育观念也比较陈旧,新分配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上的底气不足,一时难以胜任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教师中学历、职称与能力不一致等诸多问题,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目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好“校本教研”,它恰好能较好的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劣势。校内的教师教育资源在过去的教师培训中往往视而不见,觉得教师教育的资源在外部。究其根源在陈旧的培训观在作怪。校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教师的发展主战场是校内。这里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例如:每日每时教学中的问题,某个班的学生问题,优秀教师的教学,甚至失败的教学,都是我们发展的契机,都是我们自我学习的资源。这是一本实践中无字的书,关键在于教师们如何去“读”,如何去领会,如何读出你的个性,读出你自己。由此可见,实践是第一老师,学生也是老师,同事更是“老师”。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在少走出去或无法走出去的情况下,应发扬“教学相长”“不耻下问” 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去找 寻,与学生民主平等地沟通,“恭敬地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经验交流,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相互学习,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合作的观念,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习科研小团体的形成。相互学习和交流是教师职业精神和专业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行动研究,是研究问题,而不是完成任务。校本教研的过程与教学工作过程是并进的,校本教研的结果主要靠工作成果去体现。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有利于迎接新的课程改革,推动落后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克服校外培训中存在的弊端;有利加快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开发校内教育资源的。同时,还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促进教师的发展,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校本教研的实施已成为当今推动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校本教研的实施与推广势在必行。

上一篇:优化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 下一篇:初中几何常见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