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08-29 10:59:48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思想品德教学一直处于困境之中。结合新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论述了一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教法;激发;成效;初中;思想品德

一、创设环境,营造气氛对激发学生兴趣至关重要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生动的情境创设,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点燃探索的热情。新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理念,课程结构上增设了探究园,其中包括班级风景、体验与思考、情境认知、角色扮演等栏,目的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突现主题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视频播放、图片插入、角色扮演、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创设不同主题的情境,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的欲望,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寓教于乐,寓理于趣

1.采用比喻启发式教学方法

用形象具体的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激发学生联想与思考,使学生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地学习。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易于掌握,乐于接受,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在讲授“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时,采用了比喻式教学法,对待传统文化,就好比给婴儿洗澡一样,把婴儿放在盆里洗干净后,抱起婴儿,倒掉污水。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精华是婴儿,糟粕是污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假如兼收并蓄,就好比婴儿污水并存。假如一概否定,就好比婴儿污水一起倒掉。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学生对乏味的原理,学起来也饶有趣味。

2.善于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图表

形象的图和表,使纯文字的教材变成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政府的职能时,采用图表法:

运用列表法可以梳理逻辑顺序,使其一目了然,学生易集中注意力,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3.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增强情趣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幻灯片、录音、视频等“电化”教学手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创新,力求激发学习兴趣。

三、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味无穷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开头结尾很讲究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的确能使人全神贯注,引人入胜。

1.热点切入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和生活性,引用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有争议的新闻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到品德与生活、社会、世界的联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引发学生继续听的兴趣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热情。

2.故事入题法

故事的内容丰富,生动具体,饶有兴趣,启人心扉,用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故事开头,容易吸引学生。例如:讲森严等级制度时,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导入,学生对元妃父亲跪迎女儿,受女儿嘱咐的场面颇感奇怪,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封建等级制度的兴趣。

3.激发争议法

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大胆设疑,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生动地理解所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开局,结合课文提出具有争议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发争论,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时,先提出两种观点:①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只是不道德行为但不是违法行为。②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不仅是不道德行为而且是违法的行为。让学生为此争论,学生为了证实谁是谁非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成功的开头,还要有巧妙的结尾,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具魅力。

1.悬念法

教师授课后必须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激起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和欲望,最终为学习新课埋下热情的种子。

2.教学延伸法

“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重复不如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教师把教学内容适当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部诱因”,保持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教学结尾,指导学生写一些品德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读报、研讨和分析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真正达到想学、乐学、会学的境界。

3.激将法

在原理讲述结束时,引用名人名言录或格言,促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信念,以助理解。例如:讲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条件是通过暴力和掠夺实现的,用马克思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结尾,更使学生深入理解,乐意接受。

总之,提高课堂开头结尾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品德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四、促成学习实效,调动学习诱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学有成效,使学生不断把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尝解决问题带来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以致用,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满足感。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角色扮演,辅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撰写品德论文,分析社会热点,关注社会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在运用中,产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诱因,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好:“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总结,把激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定会实现愉快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鹤山市龙口中学)

上一篇:“感觉”和“兴趣” 下一篇:我主动交出了提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