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

时间:2022-08-29 10:27:13

浅谈《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

[摘 要] 《卧虎藏龙》是一部动作影片,不仅在国外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票房价值,而且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奖,尤其是它的电影音乐获得了奥斯卡奖。本文试图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运用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让大家充分了解音乐在电影的内容、情节和节奏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让观众在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上,对电影音乐有更加详尽的了解。

[关键词] 卧虎藏龙;民族性音乐;音乐格调

ぁ段曰⒉亓》是一部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电影。我们先不说其内容如何,仅当时在国外得到的票房记录,就值得我们中国人荣耀一阵子。它确实在某些方面创造了奇迹,虽然有些许的遗憾,但它却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尤其电影音乐获得了奥斯卡奖。这不仅是我们民族音乐敲响世界大门的契机,也是我们民族音乐被世界认同的一次凯歌。

《卧虎藏龙》是极具民族性的。无论从细节的处理,还是整个电影故事,都是依靠民族性音乐来支撑的。尽管在电影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用了交响乐的配乐,但音乐语言的本质是民族性的,整个电影的主旋律音乐格调是民族性的,在这种格调的配合下,恰到好处的运用鼓点、笛子、古琴和二胡完成了整个音乐内容,完成了一个极具品味的音乐故事。

电影从做为第七种艺术站立在人世间后,电影音乐就被植入了进来。无论是无声时期的音乐伴奏,还是有声时期电影配乐,电影音乐变成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它没有灯光道具那种具体的实用价值,但做为背景语言,蒙太奇的连接,都能借助音乐语言更加深刻地阐明。从而也变成影片中一个要素,或成为影片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

就其本质而言,电影是一项运动的艺术,而音乐又和运动有某些关联,比如我们跳舞,如果没有音乐的伴奏,就无法进行;如果有音乐伴奏,我们就会很顺利地进行。

就影片的类型讲,《卧虎藏龙》是一部动作影片。

对影片类型的划分是从1938年至1939年开始,那时从默片时代承接戏剧类型日趋成熟,另一方面技术稳步发展,30年代电影声带和彩色胶片问世,制片场技术不断改进,对于影片的影响,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已经被排除,影片迎来了工业革命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类型影片诞生。电影影片分七类,有人戏言,说美国人贡献了六类,中国人贡献了一类,我们贡献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动作片。在好莱坞的影片库中,这类影片比比皆是,比如《碟中谍》《断箭》等都属于这类影片。

电影音乐的脚步是随着电影而发展的,虽然早在无声时代,电影音乐就已经发展得很完整了。那时就有为电影配的主题曲,还有一些从古典乐曲中找到符合电影气氛情调内容的音乐。电影音乐在表现功能上趋于完整并变得类型化。

《卧虎藏龙》就是在这种程式化下产生的音乐。看过的观众都知道,故事讲的是爱情,而电影的主线是剑,这决定了电影在文艺和动作中徘徊,决定了影片的音乐格调,也决定了影片中要有鼓声、琴声,要有如泣如诉的歌声。

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就民族性而言已经定了基调。无论是配乐还是表现形式,要具有中式情结,虽然开场音乐用的是交响乐但乐曲是中国民间小调式的。演奏用了大提琴,这是为了配合整个宠大的画面,也是为了呼应整个电影基调,毕竟这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其实《卧虎藏龙》电影音乐和其他电影音乐没什么两样,把它单挑出来,没有多少内容,几段近似的旋律播完,和一首流行歌曲长短差不多,既缺乏纯音乐段落那样的完整性,也没有纯音乐那样的可听性。一般来讲电影音乐只能作为背景音乐来听。我们习惯上还是听觉上很少拿电影音乐作为纯音乐来听。原因很简单,如果撤去画面,它的魔力似乎在减弱。就连令世人赞不绝口的电影音乐《美国往事》也是如此,没有一部电影的音乐像《美国往事》那样重要,因为音乐不仅要衔接故事,还要起到转换时空的作用。从电影变得有声以来,没有电影音乐,照样可以讲完故事,声音和音响可以传达主人公的情绪和推动故事发展,只不过音乐的加入让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

《卧虎藏龙》中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比较鲜明。就开场那段音乐而言,用大提琴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部抱有幻想的悲情电影,大提琴宽厚的声音能表达出更多的感情。我们听到了舒缓的悠远而哀婉的音符,我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很多中国电影音乐中都能听到,这也是它具有民族性的一大特色。这段音乐不长,曲调也不复杂,内容也不丰富,几乎没听到高亢的声音,音节几度打转,但哀婉的曲调却相当强烈,这和动荡不安的画面相契合,虽然另一个意义是想阐述电影悲剧故事内涵,但无论是谈剑还是江湖凶险电影必须有一个中心故事,而这个中心故事从剑滑到了爱情,从无数打斗中讲述了两段浪漫的带有梦幻色彩的爱情故事,而这两段爱情故事都以悲剧结束。就影片运用乐器而言,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在这两段爱情悲剧的表达上具有更深刻的语言。音乐语言段落上只有四个小节,而且旋律只在几小段上重复,这无形中和电影故事变得相得益彰。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影故事,而一个好看的电影故事往往是最简单的。这段音乐在整个电影主题的表现上形影相随,音画相合的甚好,并达到了某种平衡。

就电影而言,仅仅说明故事是不需要音乐的。音乐必须用它来推动动作,连接对白,引起联想和促进思想的发展,加强影片情绪上的高潮,偶而也可以用来缓和情绪上的冲动,或者加速情绪上的冲动,把音乐当做一种自然元素插入到影片中。

这部影片属于动作类型片。打斗占影片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认为这是一部节奏感不强的影片,如果没有打斗帮助叙事,这部电影每一场戏不会很清晰。打斗与音乐汇成了电影节奏,也助推了电影故事的发展。使影片《卧虎藏龙》在动与静中表现不俗,看过的观众都知道,影片在表现个人状态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分,而在人情绪上的推动却表现得更夸张。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大提琴的序曲不能成为惟一的音乐元素。在以大量剑与刀的对决中,在拳与腿的对决中,在人与人的对决中,在英雄的飞奔中,运用鼓点就显得更具有相得益彰的力量。鼓点更能表现人在紧张状态下的行为,有点像古代战场上的鼓点,这样的鼓点好像能穿越时空,到达各个地方,在各种民族音乐中都能听到。而在这部电影中配乐把这鼓点放在两个主人公如诗如画的拼杀中,有时放在如行云流水的拚杀中,让人有一种带有诗情画意的爱慕成分,有时会让人有一种错觉仿佛是爱意的表白。穿越我们感知的力量,看中国的武侠剧,才能理解一种大爱的行为,也就是一种大侠的行为。所以铮铮古琴也像鼓点,鼓槌清脆滴滴嗒塔悠远而有力量,这在渲染电影的戏剧效果尤其能奏效。如钟的鼓点,如诉的鼓点,像那悠远的琴声。铮铮古琴声变成了两个人的舞蹈,把电影故事推向了高潮,把剑与人联系起来,把电影中的侠义之风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如宗教祀奉般的鼓声,就不会有女主人公为男主人公取药的那一幕。鼓声、琴声好似影片的脚步把我们带到电影故事的尽头,而这鼓声也蕴涵了电影的诗意般的悲剧色彩。

有人问音乐究竟是什么?有音符而杂乱无章的是不是音乐?答案:不是。问只有节奏没有音符的是不是音乐?答案是。所以古人用骨头敲打石头唱歌,变成了音乐。而在这部影片中,原始鼓点般的音乐好像是在庆祝两个人优美的剑法,优美的人性,优美的侠义之风,优美的献身精神。让人在紧张中享受到美妙的,似乎在弹奏心弦,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奔跑一起跳动,一起感知画面所带来的冲击力。

影片中第二次运用鼓点是女主人公和她的爱人打斗那场戏,音乐配的是新疆手鼓。新疆手鼓,在众多鼓乐中是相当有特点的,它的韵律感强,鼓点清晰狂放,而这段音画结合在广袤的沙漠中,显得博大而紧张,它既巧妙地展现了异域风情,又表达了女主人公深沉细语,奔放的旋律如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性格,在快马奔腾中把音画结合的有张有弛。

可以说这是电影经典的一部分,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其实对观众来讲,看这场戏时,我们忘记了音响,完全沉浸于画面中。新疆手鼓和马蹄铮铮都淹没在大漠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飞奔优美的人影在天宇下晃动。

其实一部好的影片观众看了以后,是没有音乐的。比如我们看电影《钢琴师》,在这部影片里我们感受不到音乐,让我们有印象的也是戏里演出的音乐,我们听不到钢琴弹奏的意思,我们看到是整个画面传达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恐怖片里大致都听不到音乐,我们感受到的是音响,因为我们被画面吸引住,被故事情节牵住。也许你会说因为恐怖片里音乐本身内容就很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吸引你的影片中,这样的事都会发生。你会发现,有谁能记得《乱世佳人》里的音乐呢?我们完全被主人公的命运吸引。我们忘记了音乐,忘记了音画结合理论。这不能不使我们认识到另一个问题,在电影中音画结合的好坏是多么的重要。

在一部影片中,音乐节奏和画面节奏适当的音画合一和戏剧性上的适应程度,要比音乐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音乐好到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去而忽略了影片是不恰当的。许多特别杰出的电影音乐都是那些在纯粹音乐创作领域内不属于第一流的作曲家谱写的。有的影片中音乐引起观众过分注意,不一定是音乐本身太好,而是因为强烈鲜明的旋律。观众下意识地被吸引一直要听到终了。凡是希望把音乐作为画面陪衬的作曲最好还是在变换和声和节奏上多下功夫。

在任何一部电影中,什么时候用音乐以及用什么类型的音乐等问题,都是由制片人和导演的爱好和判断力来决定的,不过前面谈过的画面与音响之间的关系却向我们提示了说明一个总原则的某种线索。一个艺术家越是想表达有关感情和抒情的东西,形式对于他就越重要。因此,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法国作曲家茹伯在指责把音乐用来陪衬对白的这种做法之后――他把这种做法称为要求“音乐来注解动作”。

这部影片中惟一用笛子的地方是酒楼打斗那场戏,当竹笛声轻飘飘地婉转传来时,我们感到一种痛快。一般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笛声往往是传达一种悠闲自在的平静。而在这里笛声却在伴有节奏的踢打声而响起,这不能不佩服配乐者的大胆和良苦用心,这在表现女主人公闲庭信步般非凡的武功的同时也表现出她完美的侠客精神。这对促进电影语言的表述有很大的帮助,也使影片增色不少。

其实就看过这部影片的人而言,大众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部影片有好几个主题,好几个主线。这样的影片会给人悬念不够的感受,多主线撕扯会让观众分散注意力,但这部影片优美的画面,得体的音乐伴随,使影片具有很高的的观赏价值。人们在欣赏音画结合中淡忘了故事另一主线的发展。

在电影中有一种定论,三十个镜头中交代出主要故事内容,而这部影片却打破常规,在前几十个镜头里一直在交代剑,爱情的内容是在后面渐引渐出的。所以这也是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出现不多的原因。但无论怎样,电影的主题音乐都给电影增添了力量。在最后男主人公告别人世的那场戏中,主题音乐变成生离死别的语言。把中国式的东方式略带哀伤与委婉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音乐而言,谭盾与马友友的结合本身就是东西方的结合,但就音乐的本质而言,无论运用了什么样的乐器,它传达的都是我们古老中国式的秘语。音乐与剑,剑与江湖,江湖与人世,人世与爱诞生了这部经典音乐之作。

お[作者简介] 秦婉丽(1970―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学本科,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现为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上一篇:德国电影史浅析 下一篇:文化视域下的中美电影片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