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时间:2022-08-29 09:33:15

政府转型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 要: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日益增多的社会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我国政府全面转型的宏观背景,探讨了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政府转型 公共服务

一、政府转型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新的国情世情,我国对新一轮政府职能的转型问题提出了迫切的现实诉求,"政府转型"成为了社会政治的主流话题。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内涵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是指,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且在国家政府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的投入下,为了满足公民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直接和间接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健康幸福生活的迫切问题,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

2、政府转型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相关性

首先,政府转型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首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型的出发点,同时作为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和紧迫的部分,也必然成为政府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其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推进我国政府转型的进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作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关系民生最为重要和密切的部分,能够有效地缓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公共产品短缺和公共需求扩大之间的矛盾,这必然对我国政府在转型到"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转型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问题分析

1、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总量提供不足

首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且结构失衡。随着我国民生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民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直线上升的诉求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缺乏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其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投入不协调,城乡投入失衡。目前,该领域已经出现了两种极为不协调的局面:第一种是国家对城市现有的社会保障相关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大部分用来弥补因机构人员冗杂、重叠所消耗和浪费的资金,而此类单位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第二种是在与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农村地区的基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的投入又微不足道,造成农村地区普遍"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频发。

3、民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满意度较低

总体而言,民众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民众内心期许和多样化需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办机构办事程序太多且复杂,工作人员短缺且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无法满足客户对象的要求等。201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一部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显示,群众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关注度最高的是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等,但对服务满意度最低的是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且从给的各项指标来看,"文化体育"(76分)公众的评价最高,"社会保障和就业"(42分)公众的评价最低,二者之间的得分差别将近34分。总体而言,群众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经办机构服务满意度较低。

3、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权责配置不清

现阶段,我国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各部门也都有各自所规定的权责和职能范围。但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制定过程中,未能站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宏观角度进行考虑,导致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权责交叉、职责不清的现象。同时,政府在其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此外,由于各个层级政府间的权责利不统一、不规范,造成更低级部门的事权层层增多,而高层部门财权层层增多,这使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4、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严重不协调,城乡居民无法享受到均衡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待遇。目前,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不仅是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更是体现在政府在提供密切关系城乡居民发展的诸如就业、医疗、就业等起到最低生活保障作用的公共产品上。至今,我国城镇已经基本实现和提供了相对全面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待遇,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尚未完全建立。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地区覆盖率仅为2.5%。从全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来看,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10%左右。因此,摒弃城乡分割治理的模式,统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途径

1、改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分割服务体制

城乡二元分割的服务体制是制约我国城乡高度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逐步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抉择作用,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向城乡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最终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具体通过增强基层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感;努力做到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四个确保;创新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流程,提供积极主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等方面来努力。

2、建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机制

公共服务外包指公共服务委托的制度安排,即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一手包办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事项,承包或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履行,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取得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积极效果。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公共社会保障服务评价机制,确定服务项目。要实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第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增添活力。在确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承接对象时,可以通过政府招标,组织竞标的形式,嵌入专家评审与居民评审,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

3、推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应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借助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业务,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合并同类项从而进入统一的操作流程,建立一体化的包括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应用平台,即根据"参保人--信息中心--受益人"的路径建立信息服务双向互动的三位一体效能运行机制。

4、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筹资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统筹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但由于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总体支出水平很低,对有些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对资。二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筹资模式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杨燕绥 阎中兴.政府与社会保障一关于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思考[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刘德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分析视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迟玉华.构建完整的中国社会保障服务法律体系[J].法制与社会,2012,20:23-24.

作者简介:赵阳,女(1990- ),陕西商洛人,陕西省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探讨影响船舶安全航行的因素及其对策 下一篇:政工工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