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29 09:18:13

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历年来湖北省制造业的聚集程度及聚集趋势,并对影响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各因素进行了检验。经研究发现,影响湖北省制造业聚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技术密集度、市场规模大小、规模经济程度以及经济开放度等因素在长期来看对湖北制造业聚集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聚集;制造业;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对于产业聚集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性经济理论。马歇尔认为地方专业化生产、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技术外溢成为了推动产业集聚的三种力量。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拓展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聚集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新古典经济学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认为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的差距造成了不同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地理集中。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则是立足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前提,该学派将市场需求、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关联效应看作是影响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经济转轨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产业区域分布可能起关键作用。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某一产业的聚集程度进行测算和量化分析以及对于产业聚集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以上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模型的控制变量比较少,导致回归误差,也无法系统地得到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第二,实证分析对象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宏观研究上面,很少涉及具体区域。本文的改进之处在于,以不同流派的理论为基础着手建立一个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对可能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假设和验证;此外,本文选取的对象是湖北省,旨在针对具体的省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湖北省的地方优势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制造业聚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格局是经济地理学和标准贸易理论的主要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综合参考以上几种理论建立模型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聚集区所存储的大量知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易于传播,使得某些技术逐渐成为公共资源,得以较好发挥溢出效应,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技术密集度的升高促进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会倾向于集中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由此可得出第二个假设:厂商更倾向于定位在市场规模大的地区。规模收益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假设。由于无法度量给定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考虑到在零利润条件下,规模收益递增越强,厂商的平均规模就越大,本文选用每个产业的厂商平均规模作为一个替代指标,得出以下假设:平均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产业聚集度。制造业的发展涉及到许多关联产品及中间投入品,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区域更容易吸引到制造业厂商聚集,于是有:

厂商更偏好于定位在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随着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相互开放的地区将形成专业化生产,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将集聚在一起,产业集聚便在该地区发生,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会设置相关壁垒限制产品或要素的自由流动,无形之中抑制了产业的集聚。对此我们假设:经济开放度和地方保护主义会影响产业集聚。

三、湖北省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区位商来计算制造业聚集度。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产业聚集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本文根据1993年-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中提供的各地区分行业制造业年度总产值,计算出20个制造业的区位商,得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六个两位数制造业的平均区位商是大于1的,说明这几个制造业在湖北省的聚集程度较高,具有集中竞争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值接近2,说明该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明显。相比之下,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在湖北省的聚集程度不高,在全国的竞争力水平也较为落后,亟待进一步发展。在选取的20个制造业中,湖北省仅有6个制造业的区位商是大于1的,尽管湖北省制造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停滞不前,比较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有趋于下降的趋势。

为进一步探索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本文求出了1993年-2012年20个制造业历年的加权平均区位商,得到了湖北省20个制造业聚集的整体趋势,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5年,该阶段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沿海制造业蓬勃发展,我国其他区域的制造业呈现出向外转移的趋势。曾有学者统计,1982年-1997、2001年-2005年间湖北省均有19种主要工业产品发生负转移,份额被其他省份夺走,主要就是转向了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阶段,湖北省20个制造业的聚集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至今。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东部地区也正在为迈向后工业化时期做准备,产业结构有待升级。自2006年国家正式确定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加快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制造业的区位商开始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

四、湖北省制造业聚集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变量的设定和度量

本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程度(Y)用1993―2012年湖北省20个制造业区位商的加权平均数来度量。解释变量方面,本文假定影响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技术密集度、市场规模、平均企业规模、运输成本、市场开放度和地方保护主义。为了量化这些指标并利于建立计量模型,本文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密集度(X1);用湖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市场规模(X2);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与企业个数的比值来衡量平均企业规模,为了使变量的数量级保持一致,这里选用湖北省平均企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这一指标(X3);用湖北省公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度量运输成本(X4);用政府参与当地经济活动的程度度量地方保护主义,这里用湖北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间接度量(X5);用湖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经济开放度(X6)。

2.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本文用协整检验来解决此问题。进行协整检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量要同阶平稳,因此我们需要对以上七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方法(ADF),结果见表1。由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X4的水平序列是平稳的,X5只有其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而Y、X1、X2、X3、X6这五个序列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初步判断:Y与X1、X2、X3、X6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而与X4、X5则不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在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之前,要将X4、X5剔除掉。

说明:c表示单位根检验包括常数项,t表示单位根检验把包括时间趋势,n表示之后阶数。D(X1)是序列X1的一阶差分;D2(X5)是序列X5的二阶差分。

3.协整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组成的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更为适用。对Y、X1、X2、X3、X6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以上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表明Y与X1、X2、X3、X6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长期均衡方程为:

Y= 32.53846X1+ 19.98771X2+ 0.366317X3+ 6.448944X6 (1)

以上方程表明:技术密集度(X1)、市场规模(X2)、平均企业规模(X3)和经济开放度(X6)对制造业聚集(Y)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制造业聚集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对于湖北省而言,区域的技术密集度和市场规模影响相对较大、平均企业规模和经济开放度影响相对较小。这也验证了前文对于制造业聚集因素的假设,并肯定了制造业聚集是由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和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地处中部的湖北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应努力将制造业做大做强,从而推进地方经济的腾飞。

1.加大研发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带动制造业发展

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打下基础,并不断增强湖北省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将研发经费集中于通信设备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等战略性的重点领域,助力我国抢占先机进入知识社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的重点要放在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2.打造成熟的产业化体系,积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分工与合作,给予积极参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市场的活力;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支持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独立的企业组成产业链,打造成熟的制造业产业化体系。

3.不断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政府不仅要推动湖北省出口规模的扩大,还应注重引导外资进入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带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不仅要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应积极促成湖北省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更具有潜力的大开放平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开放度,湖北省才能更好地参与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制造业的聚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0.

[2]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08,27(3).

[3]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蒂里・迈耶,雅克―弗朗索瓦・蒂斯.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0―221.

[4]尹艾维.湖北省制造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变动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作者简介:李思捷(1989- ),女,汉族,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王振东(1987- ),男,汉族,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