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8-29 08:30: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凸显教学效益?这都是值得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认真研读,领悟和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知结构,使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对于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然而,也要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

教学情境不仅是指课堂氛围,还包括问题情境。教师要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灵活地选择乃至创新教法,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讨论、演讲、辩论、音乐、表演等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氛围乃至课堂效果才可能是最好的。

三、把握时机,突破重点

(一)利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才能“快”而“准”的解决问题。

(二)精心设计“活而实”的教学活动

1. 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操作活动。第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准生成,重建预设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

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