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例子” 习得方法 运用自如

时间:2022-05-26 07:47:21

凭借“例子” 习得方法 运用自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读了不少课文,可是他们口头表达不尽人意,书面表达更是文词不通,离课程标准的期待差距很大。我想: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关系。现在大部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以理解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的,即在内化内容上下工夫。虽然有些语言学习意识很强的老师,会针对课文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口语表达和写话练习,但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十分有限。为了改变现状,我觉得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应该关注文本语言,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不同的表达特点,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习作中去。

一、桃花流水鳜鱼肥――关注语言描写

课文《火烧云》不过五百来字,却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体现了作家萧红那匠心独具的语言艺术。在写法上,作者使用了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得非常生动,写出了火烧云的美。在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中,我是这样教的:

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己读三~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生: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

师: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板书:快)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

生:(齐答)多。(板书:多)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

生: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师: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生:苹果绿。

生:玫瑰紫。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斑斓。

……

师:读着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话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先写变化极多,再运用排比、比喻的的修辞手法具体写出火烧云的美。用词准确、形象)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师:感情很充沛。凭借段落结构,自己试着背一背。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火烧云的美,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而且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教材就是很好的写作范例,这篇课文描写生动优美如诗如画,使用了各种修辞方法,我们都可以有意识的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表达规律。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思考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有效地开发教材、用活教材,这样就能让学生读懂了课文,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理清文章层次

“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如《桂林山水》全篇课文用总分总的手法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让学生理解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说说开头和结尾讲了什么内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的美

师: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师:说说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这篇课文的写法:即先总写,后具体来写,最后再总的概括,这就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想想还有哪里的景色也像一幅迷人的画?试试用总分总的方法写写你喜欢的景色(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总分总的形式进行仿写。)

学生以课文为支点,把学到的技能做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写“颐和园景色迷人”;有的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堪称世界第一”;还有的写自己家乡的景观“武夷山是个旅游的好地方”。一篇篇练笔都把各个景区描写得特别迷人。这样的课堂练笔不仅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还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训练句式表达

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运用”,既是学生对在阅读中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因此,我觉得阅读教学应凭借课文例子,进行多种形式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用语文。

(1)、文本内容的创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教学观点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扩大了创造的空间,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秦兵马俑》第八自然段中具体描写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时,不但写了所见,还写了所想。学习这段文字时,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表达效果,感悟了兵马俑神态的多姿多彩,难以一一列举。我抓住这一契机,出示兵马俑的图片先观察再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其他兵马俑的神态。一些学生这样写到:“有的紧锁眉头,表情凝重,像在思考破敌方法。”“有的昂首挺胸,平视前方,好像已经胜券在握。”“有的眉毛下撇,面露忧愁,像是厌恶了战争,想要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且学习巩固了一种写作方法――不但写“所见”,而且写“所想”。

(2)、言语材料的仿用。

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学生对言语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课文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养成运用语言的好习惯,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叶圣陶)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知识的积累,而积累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害怕写作,拿起笔来总是江郎才尽 ,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语言文字积累得少,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文章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好词好句;凭借课文的例子有意识地破解文章有特点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这样的例子观教学,遵循的是点滴累积、理解运用、加强实践、致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富有实效。

上一篇:温暖心灵 向阳花开 下一篇: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