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情境的再认识

时间:2022-08-29 07:06:08

对学习情境的再认识

反观当前的教学,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给予援助。这样的援助,有相当部分不是更多关注、激发、召唤和关联学生本身学习状态的情境,而是单纯添加知识的情境。如果单纯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学习援助,学生往往难以过滤无效信息,得不到感知学习的有效刺激,情境的作用很可能会被异化。

在对新知识认知、接受、吸纳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应该而且可以凭借良好的感知、情绪、意向等个体状态,主动将获得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的概念进行对接。教师要注重引导他们对已知信息进行质疑或关联,在不断地改变中丰富并超越自身经验。

一、开发对建构认知充满意义的学习情境

对于情境的认识,我们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误区。我们单纯地将学习情境设定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狭义范围,千方百计调动感情朗读、语言渲染、媒体使用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预先设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学生在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确实能进入当下情境,被关联、被召唤,产生学习情绪,获得学习冲动。但是,这样的情境从原则上说,不是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它很可能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当学生不能存在于与教学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时,建构新知识的链条就会断裂。

上述情况常常在课堂上出现。为什么当煽情的音乐停止、优美的画面消失之后,学生无法回答老师就刚才设定的情境提出的相应问题?当学生茫然地面对文本、面对问题而答非所问时,可能很多教师会责备学生的木讷、迟钝、冷淡。殊不知,这样的状态源于我们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真正产生学习的推动力。

而适切的学习情境起码有几个要素:

1.触发学生情绪的心弦。人的记忆深处存在的是深刻的情绪记忆,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从认识和情感上有所认同,让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去发展学习,发展能力,这才是学习情境的真正作用。

2.引导学生实际的行动。课堂教学应具备强烈的现场感,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前可以精心准备,但不能忘却,学生才是知识、情感的实际建构者,在现场,就是在教育;在现场,就是在生成;在现场,就是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说,教学效果的评判维度,应该是学生的“行动”。

3.触动学生自觉的改变。学生接受教学,能自主建构学习内容,自觉践行学习后的体悟,这就是内化的具体表现。比如,面对遭遇的学习困难,有自觉控制情绪的能力吗?当学生了解了分心的表现,懂得了克服分心的方法,有自觉改变的意愿吗?如果有,就是情境的真正力量。

二、开发对教学情境充满意义的学习情境

我们不可否认,教学情境与学习情境有着很大区别。

一般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区别会相应小一些。一方面,在低年级的课堂里,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儿童年龄特点十分接近,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自身所存积的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新的信息很快被整合、吸纳、转化为新的结构元素。另一方面,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课堂上的倾听、肯定、激励、情绪传达、比赛竞争等个性化的援助方式,激发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乐趣、需求,虽然这样的意向与情绪可能比较表层化,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优势信息,促进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能动性。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知识本身,教学中出现了以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来分析文本的倾向,教师从语言内容细读转向语言结构性阅读,重视文本的表达方式,重视教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在凸显这一教学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抛开了知识接受要有情感基础和情境创设的原则,机械地肢解语言本身,产生了“贴标签”式的教学情境。

有的老师总是告诉,告诉学生这样朗读才会读出感情,读出语调。告诉学生,这个词这个句包含了什么什么感情。但学生就是不买账,他们的感觉不到位。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的最后一张剪纸,充满了期盼,充满了思念,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逐步渲染的情味,那么此时让学生说剪纸表达了什么感情时,他们就只能“贴标签”了。而有一位教师就营造了适切的学习情境。她抓住了文眼“拴”,通过整段地读,抛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姥姥的剪纸中有几头牛几只兔?”“姥姥为什么开头只剪一头牛一只兔,而后来又剪了无数牛和兔?”“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在充满思维含量的想象与交流之后,渐渐品味出剪纸中包含的浓浓祖孙情。教师又顺着这个“拴”字引导:“我长大了,姥姥还能拴住我吗?读读最后一段,读出姥姥剪纸表达的内容。”学生在顺畅的情绪场影响下,读出了更为浓厚的祖孙情,并自主升华为对家的浓浓情味。

三、开发对儿童发展充满意义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理想状态,是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快乐的过程。在教师创设的洋溢着“爱”的学习情境中,关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将被确立,关于人格品质的顽强意志也将被生动地建立。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一个老师执教的《争论的故事》的第一课时为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质朴,既有巧妙的预设,又有生成的精彩。在教师身上,洋溢着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答错了,教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他解围,在互相理解的愉悦气场中,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学生答对了,教师恰当鼓励的同时,给予巧妙点拨,深入探究问题的状态让学生体验到深层次的学习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着学习情境的课堂。

片断1:巧妙提示

教师发现一位学生在大家读词语的时候走神了。她把学生请起来,学生果然将“烟熏火燎”的“燎”字读错了。老师马上说:“请旁边同学读一遍,你聚精会神地听。”而“聚精会神”一词就排列在“烟熏火燎”旁边,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笑了,气氛十分轻松,走神的学生也少了被批评的紧张感,再读,准确。

片断2:授之以渔

师:“煮”和“烤”都是本课生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煮”是把食物放在锅里,加水用火烧。“烤”是直接用火烤。

师:对,“煮”是间接用火烧,“烤”是直接用火。

(教师在跟进的这句话中,巧妙地纠正了学生用“烤”解释“烤”的错误说法。但由于学生回答时强调了加水,导致其他人在思考教师下一个提问时,受到错误的暗示)

师:根据字义,这两个字为什么用这样两个部首?

生:“烤”用火所以火字旁,“煮”用水所以四点底。

师:四点底表示水还是表示火?

(学生果然有了两种不同意见)

师:这样,我们来想想还有哪些四点底的字。烈火,火热……

生:(肯定)应该表示火。

师:同学们,就像现在这样,当我们无法判断一个部首的含义时,可以类推具有同部首的字,就能方便地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点拨启发营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思考,在合适的时候画龙点睛,发现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间有不少出错的地方,但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非但没有产生畏难情绪,反而越发活跃。教师和善悦纳、睿智大气,学生活泼开朗、自信大方,焕发出生命拔节的情境场。

四、开发对语文“情趣”充满意义的学习情境

情是境的催生剂。没有情绪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语文。感情不能生硬地灌输,由景生情,因境生情,都应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自然表现,自然流露。文本承载了很多文与道,字字珠玑,字字温度,让学生问道时移情入道,才是真正上乘的学习情境。

以《小露珠》一课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为例。文本中有描写小露珠和小动物打招呼的情景,表达为“像( )那么( )的小露珠”的句式,分别抓住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钻石、水晶、珍珠来打比方,促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获得形象感知。对于这类比喻句的教学,常常有很多种方法:

方法之一:出示填空句式:“像( )那么( )的小露珠。”完成填空,说说把小露珠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相机出示图片,进行比对,掌握小露珠的特点。

方法之二:出示三句句式,练习朗读,在读中感受小露珠的特点,然后对比具有相应特点的事物,再次强烈感受特点,并进行朗读。此时,教师询问: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怎样感觉出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来的?依据学生的回答,巧妙点拨比喻句式的妙处。最后还可以模仿句式,说说“像宝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玻璃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等句子。

上述两种教学设计,都关注到了比喻句的作用。但前一种方法,先贴上了“比喻句”的概念标签,虽然用上图片和朗读,却没有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情感的体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结尾处,总要加上一个总结句:“以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方法,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语文教学的工具作用就这样被程式化了。其实,缺失情绪体验的学习,常常表达苍白,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说多了等于白说。而第二种教学方法,显然注入了很多情感因素,通过递进式地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与比喻句描述相似的愉悦享受。

情趣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的基础,让学生入情入境,就能使语言文字呈现无限张力。有的教师常常喜欢提一些提纲挈领式的大问题统领全课,如,教学《燕子》,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喜爱燕子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这些句子表达了喜爱之情。这样大开放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是在身临其境、情趣盎然的学习状态下,虽能找出几乎所有的句子,却总是不痛不痒地回答“为什么”,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令教师颇费口舌,讲解越来越多。

适切的学习情境,必然从情趣走向理趣,将对语言特色的揣摩、表达方式的关注、条理结构的把握等,都容纳到学生的全情投入中去,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从建构学习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一观点,强调学习的情绪维度甚至比认知更重要。教师援助学生一个词汇、一个意义,更要援助学生一种情景、一种情绪,因为语文本身就是充满人文的学习情境!

(杨建英,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215000)

上一篇:试析课例研究的循环模式 下一篇:让学校管理彰显尊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