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班幼儿攻击的研究

时间:2022-08-29 05:28:59

谈大班幼儿攻击的研究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在大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现在社会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家中长辈都比较疼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幼儿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幼儿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大班幼儿;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71-01

一、大班幼儿攻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心理学中把攻击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防止幼儿的攻击至关重要。

二、大班幼儿的攻击特征和表现

大班幼儿出现攻击,大多数是与玩伴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攻击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生变化。5-6岁幼儿常常会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多数是为争夺玩具,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而年龄大一些的幼儿逐渐从身体性的攻击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龄再大一些的幼儿,他们仍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伤害别人,使自己获利。

男孩的各种攻击都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幼儿攻击同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中班起,幼儿攻击同性比例显著对于异性同伴,到幼儿园大班(6岁)时,则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三、对幼儿进行攻击探索及解决策略

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引发幼儿的攻击的因素

幼儿的攻击与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情感。

2、学校环境因素引发幼儿的攻击的因素

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在幼儿园里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必要条件。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直接关系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操作材料充足,幼儿能各得其所,自己操作完了以后还可以与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幼儿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学习。反之,学习材料不足,幼儿便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材料的获得上,不但影响幼儿之间的感情,更是耽误了幼儿学习、获得的机会。

3、对幼儿进行攻击的解决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环境中以及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许多玩具的孩子,攻击会大大减少。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2)、要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的土壤。

(4)、家园合作

教师与在家长要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在帮助家长改正不良教养方式的基础上,促使家长配合,巩固矫正的效果,如正确引导幼儿并促进幼儿向好的方面学习。

上一篇:技师院校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影响力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