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学科研究性教学

时间:2022-08-29 05:03:06

浅谈中学生物学科研究性教学

教师满堂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 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 策略已成为制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思考和 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 学新要求。近年来,在本人所教几届学生中,努力践行着新课程 理念,在指导学生生物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一、研究学情,增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即要求学生进行“科 学探究”,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备课的过程应成为 教师探究的过程。工作中,我确定了自己的备课探究思路: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基础设计问题确定探究点规划课堂探究过程。

为使研究性学习在操作中切实可行,我备课常常从三个角度 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自主 性程度要求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 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 实验性、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 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教师备课应密切关注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是学 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 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 学过程的设计,学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教学的终点,将教 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 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 主体地位。

二、创设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过程中的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教学课,必须重 视导语的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导语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 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矿质营养”一节内容时,我这样设置导语: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②有条件 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 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科学规划研究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成功的课,不在于课堂如何热闹,而在于学生探究中思维投 入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 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 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的适中,即学生通过思考 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 辅问题,将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 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 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 信心,从而厌学;但对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 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合理运用调控策略,让学生保持探究的欲望。

大班授课,尤其是开展课内研究性学习,若要活动完全按照 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研究性 学习。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调控, 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 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 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 思路,均应给予鼓励。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降低问题 的台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适时适度评价,让学生在归纳中提升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探究的结 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 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思考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 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为考点的知识 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 用,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提升思维能力并举。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 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 和发展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 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上一篇: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公共实训模式探讨 下一篇: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