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弘扬与媒体的关注

时间:2022-08-29 04:46:52

诗歌的弘扬与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古典文学修养的讨论及媒体报道不少,上半年有三条消息引起笔者兴趣――

其一,今年端午节期间,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童学馆和武大国学班等单位在武汉东湖举办“端午‘独领’赛诗会”。活动分为“古诗背诵王”和“谁能写古诗”两大赛事。其中,“古诗背诵王”大赛,主要针对儿童举办。

其二。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一位语文教师出新招:能够熟练背诵100首指定唐诗中10首的学生。可以免试语文。

其三,今年高考,武汉考生周海洋写了一首《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阅卷老师评为“最牛满分作文”。

这三条事关古典诗歌的消息,犹如一部三幕剧:少儿赛诗是学习,大学生背诗免试是考查,高考写诗是答卷;又像是三道测试题。分别考察了青少年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并且从中显示了倡导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及传承的努力。

读者当然关心这几件事情的下文,关心端午赛诗会上脱颖而出的儿童、市民的能诗程度:关心有多少大学生在免考门槛前显出对唐诗的兴趣和修养;关心其他考生对照周海洋检验自己运用古文的能力……

笔者还以为,关心这几件事情的下文,也许蕴含着人们一种更大的期待:会背诵唐诗宋词又怎么样?会背诵楚辞唐诗宋词的逻辑延伸又应该是什么?

媒体有关下文是――

那所高校里,应参加考试的学生共96人,但自愿来背诗的学生只占少数。在每人有三次重背机会的宽松条件下,仅仅只有17人通过了背诵10首唐诗的免试门槛,占应考人数17.7%。看来,这些大学生对唐诗的熟悉程度并不理想,似乎兴趣也不浓。

关于东湖赛诗会。也许是活动影响不大,媒体没有后续报道。据组织者介绍,前来背诵诗歌的儿童有900多人,多是游园顺道而来,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200多人,没有出现“赛诗王”。报名写古诗的市民更是微乎其微。现场献诗的只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

倒是关于周海洋作文的“后话”较多。先是关于“最牛作文”的一番炒作。后有徐晋如对该作文的批评和楚江谙雨的反驳文章,见仁见智,各有说辞――

肯定方:“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支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

否定方:“这篇满分作文,其实是一篇根本没有‘体’的‘自由诗’,在行家看来,根本不及格。”“是一个‘漏洞百出’的作品。”

但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着同一个事实――中学生普遍运用文言文的差,古典文学功底差。“今天,绝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不能写出一首像样的小诗”,是“因为目前国内中小学老师学生都很少经过专业的诗词教育和训练,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体制的不足,以及和传统文化的断裂。”

双方争执的表面。是一篇作文及古诗古文的写作技法。实际双方都在呼唤的,是对教育的改革,呼唤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视。联系到上述东湖赛诗会和17.7%的唐诗通过率,更增加了这种呼唤的社会注脚。

说起唐诗宋词。谁都会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每一个咿呀学语的幼儿。都会在家长的引导下背诵“床前明月光……”一如东湖赛诗会上的幼童。然而,这种“诗教”在今天似乎只是幼儿的专利。对成年人不过是一种美好的童年回忆。从中小学到大学,根本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如今是电视剧、游戏分别统治了老年和青少年;小品和段子引领了文化时尚;娱乐文化最为热门,――经典文化已经被这些文化快餐取代,汉语言的表现力越来越贫弱和苍白。

或说,在当今信息社会,你这套传统文化是没有什么生命力和号召力的,唐诗宋词背几句也就罢了,与现实生活多大关系?

碰到这类诘问真不知如何回答,不过前几天读到的一条报道不知道算不算――

“‘短歌’和‘俳句’等传统诗歌形式蓬勃发展。每到星期天,国有的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都会在上午的黄金时段播出诗歌。各地区也常常举办诗歌竞赛。据估计。有700万到1000万日本人每个月都会撰写某种形式的俳句。”

日本的城市和村庄全年总共会庆贺数千个节日。这使一个原本是农业社会的国家没有丢掉自己的根本。……春天的樱花盛开和秋天的枫叶凋零是举国盛事。

之所以说日本文化令人难忘,并不仅仅是因为所有这些文化特色都保存至今,还因为日本人普遍而深刻地认同这些文化。日本老百姓也因而依恋他们的土地,

能够预示日本经济复兴的正是这些鲜活的文化、亲近自然的态度、这种节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摘自《纽约时报》文章:《文化是日本最具活力之处》,据2009年6月27目《参考消息》)

日本的文化遗产固然丰厚。不过中国的更为博大精深,中国的七绝、五绝等短诗大概不下于日本的短诗“俳句”“短歌”,但他们的“俳句”“短歌”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然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这一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在1亿多人口的国度里。竟然“有700万到1000万日本人每个月都会撰写某种形式的俳句。”在13亿多人口的中国。有多少人能写七绝、五绝?我们有多少传媒会每到星期天“在上午的黄金时段播出诗歌”?今天,包括媒体在内又有多少人在关注真正的文化?又有多少人看到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而备加珍爱?

上一篇: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 下一篇:深阅读与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