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的塑造

时间:2022-08-29 04:33:24

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的塑造

一、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主要内容

1.教师课堂教学的外在形象

教师的仪表行为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音容笑貌、服饰妆扮,无不打上教育的印迹,它代表了一个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风范去影响、带动受教育者。教师所有的仪表行为都毫不夸张地参与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形象要具有和善性;仪表形象要具有自然性;行为形象要具有真切性。

2.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在形象

教师的内涵就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内在形象。我们把教师形象中相对隐藏、外显性差的诸因素称为内在形象。内在形象主要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要塑造教师的内在形象,主要应明确新世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只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反映出来的教师形象才可能光亮,才能为世人所公认。为此,教师完美的内在形象在学生的眼中表现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前进中的向导、培土拔草的园丁,甚至还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保护神,它是极为可贵的教学教育资源。

二、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意义

1.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威信和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和自己正在传递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对教学方法、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管理模式和语言、行为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针对教师与学生双方的需要,对这些内容都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塑造,必然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教师的教学形象塑造必须是以符合其职业特征为前提,塑造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学生。所谓“投其所好、予其所爱”,这又怎能不得到学生的喜爱呢?塑造中还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联系方式的因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与支持,长此以往,也同样会换得学生相同的情感反馈。

3.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包含了从教师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性格品质到教学技艺等各方面的因素,涉及了教师外在形象、内在素养和专业素质等全方位的塑造与发展。人的心理品质和教学艺术很难通过教学的方式来学习提高,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可以习得的。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新教师可以事先迅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熟练和提高,并成为自己自觉、自在的形象表现,最终发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三、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形象目标、教师实际情况、塑造形象内容、方法的选择与评估等诸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自的功能并不相等,其中形象塑造目标起着制约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因此,确立适当的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的关键任务。同时,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应立足于整体,统筹兼顾各个子系统,只有将各子系统和谐地统一于整体之中,最终达到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整体优化,才能算是科学成功的塑造。

2.一致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教学形象是能对学生起长期作用的教育资源,也只有在长期的持续作用下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应该注重整体形象和形象各要素的一致性。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形象表现的长期一致性,也要求形象各要素的性质的一致性。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外在的、刻意的形象塑造要求变成融于教师个体形象气质的内在需要,才能对教师、学生形成综合的影响,避免由于不和谐因素造成的师生情感、认知、体验等方面的冲突。

3.审美性原则

教师的形象,是美的表现,是美学关照的结果。某些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始终离不开美的元素和标准。塑造教师的课堂教学形象是美的立意、美的构想、美的实践、美的创造、美的审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美的形象可以拓展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推动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只有符合美学原则的课堂教学形象,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尽管形象具有明显个性,但所有个性的“识别标志”不应当脱离审美科学的指导,否则就是“另类”与“怪异”,于科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无补。

4.可行性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塑造是依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理论对教师形象实践所作的一种规划安排。这种规划要成为现实,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如主观条件应考虑教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已有的形象水平和个性品质基础等;客观条件应考虑课堂教学配备、地区差异等诸多因素。一是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应用,取得成效。只有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方案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塑造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

四、塑造教师课堂教学形象的具体要求

1.塑造教师外在课堂教学形象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着装要大方。针对追求美、崇尚美的现代社会风尚,教师的穿着既要赶得上潮流、不落伍,又不失学者风范。为此,21世纪的教师在服饰打扮上应做到:新而不奇,华而不奢,美而不艳,富有涵养,端庄大方,个性鲜明,文雅潇洒。

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行为要端庄。俗语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礼貌修养的最起码的要求。举手投足,作为一种体态语言,都表达着特定的涵义,体现着特定的情感。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采取正规坐姿还是随意坐姿。站姿也要端正。教师的坐姿站态等体态语,虽说是无声的,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却常常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步姿是动态的举止美,协调稳健、轻松敏捷的步姿传递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信息,让人与你同享青春和活力。

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神态要祥和。神态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最恰当的神态应该是和颜悦色,不卑不亢,既保持了自我又使对方如沐春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教师能在与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中,恰当地使用富于表情的双眼,会使他的个人形象大放异彩。教师的目光,应该坦然、亲切、祥和而有神。

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要优雅。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优雅的用语,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语言因其职业的特殊要求,更要求科学、规范。表达清晰、用词准确、感染力强的教学用语,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手势语言,将使教师的授课增添无穷的魅力。

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要富有朝气。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表现为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那些仪表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真诚希望教师能成为美的传播者。仪容端庄整洁,言谈温文尔雅,举止雍容大方,进退应对有度,待人接物得体,这些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素质教育中包含美育。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客体”,通过自己的形象示范,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2.塑造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在形象

一是教师要注重强化自己的形象意识。每一位教师在自己课堂教学形象塑造过程中要懂得甚至深知形象是一种无形财富。重视公众的评价,有明确且又深刻的公众观,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公众的评价,将形象问题由“评价由人”升华为“行动在己”,充分展示形象主体的主体意识。

二是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个性是心理学的范畴,个性状态和特征也是形象的核心内容。没有内在的个性特征,任何华丽的外表都显得苍白和虚伪。教师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应当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价值观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的教学形象必须以培养的个性特征作为基础,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个性,培养高水平的自我意识,能够自我控制和调整,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关爱学生,有适度的紧迫感与持久的职业行为动力,有社会适应性,有挫折承受能力,言行一致,知行结合。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心理维护,课堂教学形象的维持,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条件,教师要注重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是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职业道德形象。要做到这一点,每位教师在工作中要勤于自我反省,勇于虚心学习,不断效法榜样,自觉修炼,刻苦践行,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广泛涉猎各学科、各领域的重要知识和最新成果,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素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现代教育理念;苦练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上一篇:高校管理机构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下一篇:职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