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教学拓展

时间:2022-08-29 04:28:31

【前言】浅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教学拓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展情形 如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那只漂亮的天鹅后来回到她出生的家里,见到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和鸭妈妈后,他们会相互说些什么。 3.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各自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真...

浅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教学拓展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应首先立足于课堂。课改实验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拓展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将语文课堂变“大”,将课文内容变“长”,将教学思路变“宽”,将施教方式变“活”。

一、课文内容的拓展

拓展课文内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感悟写作技法,发展想象能力。拓展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

1.仿照课文的写法,顺着作者的思路续编故事

如:学习《荷叶圆圆》时,可以出示:( )说:“荷叶是我的(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2.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展情形

如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那只漂亮的天鹅后来回到她出生的家里,见到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和鸭妈妈后,他们会相互说些什么。

3.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各自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真实感受

美国华特教授有句名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学为了用,用为了更好地学。如学了《胖乎乎的小手》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小手为家里人做过一些什么事情?为谁做的最多?”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二、语文知识的拓展

从落实语文基础和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方面讲,语文知识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课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拓展的“点”多路“广”。教师要因课而异,敏锐捕捉;精心构想,巧妙设计;把握梯度,循序渐进;注重感知,“多”说“少”写。

《两只鸟蛋》文后有:鸟蛋凉凉的 凉凉的鸟蛋

小路长长的 长长的小路

杨树高高的 高高的杨树

教师可以让孩子照样子说说:

小草( ) ( )小草

( )( ) ( )( )

《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叠词较多,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照样子说说写写有关叠词并感知其用法。可以这样设计拓展性练习:

花花绿绿 干( ) 高( ) 整( )

(散散)步 ( )话 ( )水 ( )澡

打打(球) 做做( ) 听听( ) 看看( )

《识字四》中表示方位的词出现较多(半空,花间,土里,地上,地中,房前),可以集中进行这类词的拓展性练习:

土里,河里,公园里,里,里,里;

地上,山上,操场上,上,上,上;

树下,灯下,高山下,下,下,下;

池中,水中,中,中,中,中。

有的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常用的关联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关联词语进行说话的拓展性练习。如《日记两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设计的说话练习可由易到难:

她很爱做家务,不是,就是。

王叔叔工作特别忙,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

三、创新思维的拓展

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相机进行创新思维的拓展性教学。如学了《四个太阳》后,可进行这样的创新思维拓展:你还可以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向把它送给谁呢?学了《画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好办法来画风呢?想得越多越好。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超越了文本,产生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对于这在拓展中临时生成的课堂资源,要注意及时利用起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认识能力的拓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拓展学生在认识事物方面的能力。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重要作用。学了《地球爷爷的手》后,让学生说一说地球爷爷的手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发现的,并让学生找到有关资料读一读。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在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要进行恰到好处的选点设题,让学生轻松有效的完成这些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全面拓展。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