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的高校创新教育参与研究

时间:2022-08-29 03:32:35

基于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的高校创新教育参与研究

摘 要: 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我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设计了随机区组实验,分析了各类创新教育措施对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创新活动参与率的差异性影响,结论如下:(1)舆论氛围营造、创新类通识课程设计、创新类技术课程设计、创新类实践课程设计对高校毕业生创新活动参与率存在差异性影响;(2)高校类型(即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对高校毕业生创新活动参与率存在差异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方差分析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为了贯彻实施这一战略,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就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兴趣较浓厚,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技能和抗风险能力,是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环节。

前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分析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动力机制,较少考虑不同类型创新教育措施的差异性影响。基于此,研究进行了随机区组方差设计,分析了创新教育在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影响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精神,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意识培养,通过对创新相关概念、要素的学习,启蒙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二是能力提升,通过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创新的基本素质[1];三是环境认知,通过实地考察、案例解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企业的发展环境、经营策略、商业运营模式及行业动向进行认知和理解,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感知;四是实践模拟,通过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策划、企业流程模拟、业风险管理等活动[2]。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照鞠志宇等人的意见,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3]。其中隐形课程指的是虽然未明确列入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但是隐含在学校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如校园广播宣传、校园黑板报等,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显性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均有所涉猎[4]。在高校大学生课程体系中,一般都设有与创新教育有关的通识课程,如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二是专业技术课程。这一类课程主要是与某专业具体相关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理论课或技术课。三是实验实训课。这一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5]。该类课程的形式较多元化,如自主进行实验设计、依据教师实训计划安排进行流程操作或者角色模拟等。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随机区组方差分析

(一)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碓吹谋湟於宰鼙湟斓墓毕状笮。从而确定实验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变异来源主要有两方面,随机误差和实验条件,随机误差也称组内误差,主要是由测量误差和个体差异构成,也称组内误差;实验条件指的是不同的实验处理造成的变异,也称组间误差[6]。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是一种从组内误差中将被试的个体差异区分开来,从而提高数据的有效性,降低实验误差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同一区组间被试对象的非处理因素尽量“同质”;(2)不同区组间被试的非处理因素存在差异。

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的术语指标主要是:实验因素、因素水平。实验因素指的是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指标,据此可将实验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因素水平指的是实验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状态的等级或数量。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设计

从上述理论综述可知,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可划分为四类,即四个水平:一是舆论氛围营造(标记为因素A1),二是创新类通识课程设计(标记为因素A2),三是创新类技术课程设计(标记为因素A3),四是创新类实践课程设计(标记为因素A4)。这四类因素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则是研究问题之所在。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间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方式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研究将高校进行区组划分,划分为研究型(标记为因素B1)、研究教学型(标记为因素B2)、教学研究型(标记为因素B3)和教学型(标记为因素B4)4类,据此设计随机区组实验。

设从上述四类高校中每类均随机抽取4所高校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四个省的16所高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证走访和邮件咨询等方式,调研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部门,了解大学生创新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基于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虑,本研究以各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创新活动参与率为统计指标,分析高校创新教育措施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参见表1。

表1 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率(单位:%)

利用SPSS19.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输出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Levene’s Test of Equality of Error Variances

表3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a. R Squared=0.937(Adjusted R Squared=0.912)

表2是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因为误差项的自由度(df2)为0,所以F统计量的值无法显示。表3是方差分析的总结果,分别给出截距(Intercept)、A因素(创新创业教育措施)、B因素(高校类型区组)、误差平方和、自由度和均方差。其中,A因素效应的F统计量的值为40.284,且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P<0.001),B因素效应的F统计量的值为4.463,也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A因素即不同类型的创新教育措施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率的影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同时,B因素即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毕业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率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从表3可以看出,R Squared=0.937,表明A和B两个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创新活动参与率的方差总解释能力达93.7%。

四、结论和建议

研究通过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对高校创新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两类因素,其中A类因素指的是创新教育措施,包括四个水平,B类因素是区组因素,即高校类型,也包括4个水平。通过随机抽样实验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创新活动参与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依据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考量各项创新教育措施差异性影响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各项课程教育体系,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应将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合起来,因地制宜,设计自身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同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搭建创新实验实训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开展企业技术专家进课堂等活动,形成高校与企业的联动机制,提升实践课程的层次和质量,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此外,考虑到不同类型的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可以一步研究差异的影响因素,在分析其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各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动力机制,以期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型人才,为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8:195-198.

[2]洪坚.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3,05:140-143.

[3]鞠志宇,新华,贾晓红,吴长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1:74-76.

[4]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04:133-136.

[5]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97-99.

[6]胡竹菁,戴海琦.方差分析的统计检验力和效果大小的常用方法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03:254-259.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4jyxm262),安徽省教坛新秀项目(2014jtxx063),安徽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14zdjy097),安徽科技学院项目(X2014024,X2014034,X2014058,X2014113,X2015003)。

上一篇:地方本科高校助教制的意义和路径探析 下一篇:试论影响萨克斯音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