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的时效性缺失案例探索

时间:2022-08-29 03:31:49

内科学教学的时效性缺失案例探索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应该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目标,只有这三者都达到了,才算是有效的教学[1]。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审视中等职业卫校的内科学教学,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或减少有效性缺失,本文以四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案例一:PBL教学模式的思考

PBL为“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2]。笔者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结果反馈与评价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反映,知识系统性较差、把握不了知识要点、学习节奏慢等不足[3]。

教师认为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既有学习能力的缺陷,也含求学态度的消极;学生认为病案资料牵涉面广,预习吃力。在讨论时按预先题序进行,易出现被动答题现象,也常符合前一人意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堂目标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充分熟悉PBL教学模式,做好知识储备,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讨论再障和急性白血病就要突出两者骨髓象特点。分组时,一般采取异质分组的原则,同一小组学生的认知、性格特点不尽相同,才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来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师控制讨论过程的气氛也有利。由于临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单单依靠学生所占有的资料难以解决问题,尤其是对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工具上的支持,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瞎闯,失去学习激情,使PBL不能有效展开。

显然,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能力是PBL是否成功的前提因素,教师在PBL中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必须扬弃无形中渗入的传统讲述式教学方法,把学习置于多层次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案例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反思

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有了质的变革,有位教师刻苦钻研课件制作,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所授的内容全部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部分课件也荣获各级奖励。这些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临床各种病症在当中也一目了然,且可以通过标准化试题检测教学效果。

然而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却提了不少意见:老师的水平非常高,有些重难点没听懂;缺少相应的板书,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没有思考的时间,幻灯片切换太快,如同过眼烟云,记不下来等等。看到这些,这位老师觉得自己在教学中付出的辛劳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教师过分依赖课件,传播了大量的课堂信息,节奏失调,使学生走马观花,难以消化。一度有人认为,只要是多媒体课就是优质课,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难以评上优质课,在课评中有人还认为多媒体课件画面越丰富、形式越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而对教师的语言、语调、教态、教法怎样,却忽略了,课堂教学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倾向。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过多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课件设计更精美,声、形、色俱佳,而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却很少去认真探究解决的办法,也无暇深究。授课中靠不断转换的画面、变化的音像效果来吸引学生,而教师对要点知识板书分析讲解不够,课堂节奏快,使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貌似课堂容量大,学生获取的知识也不少,实际上是“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所学知识必然是朦朦胧胧的。

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益观非常强调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件要用一种艺术的方法输出,选好突破口,使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之间有一个好的过渡,深入浅出,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比如学生常问到的心肌梗死和心肌梗塞的异同,在演示心肌、冠状动脉的基础上,讲解要点在于一个侧重心肌,一个侧重冠脉。课堂教学中不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放在屏幕上,要启动学生动脑、动笔、动口、动耳等来吸收知识。不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吃力。

案例三:教师举例化解难点知识的内容

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内容抽象难懂。

在谈及腹腔疾病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腹、盆腔脏器都被腹腔脏层所包绕,但都在腹腔外面,如何理解?分析:教师将书本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深入思考后,不知所云,仅仅懵懂地接受。

受传统授课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仍视学生为“容器”,把知识灌入“容器”,显然教学效果甚微。教师换位思考,举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去化解上述疑问,如大家出外游玩,老天突降大雨,有人将大塑料袋披在身上,人体若是一个器官,贴身的一层为脏层,另一层在外为壁层,中间为塑料袋围成的腔(好比腹膜腔),人虽被脏层包裹,但并非位于塑料袋围成的腔。该例子结合了学科的特点,接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容易,也更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如举例、启发、讨论等。依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教法的辅导,发挥学生自身主导作用,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再如血钾是人体内重要的离子,其对心电图的影响很重要,可启发学生将T波看成钾离子的TENT(帐篷),血钾低,帐篷(T波)下降、凹陷(出现U波);血钾高,帐篷(T波)随之升高。

案例四:学生学法的困惑一名女生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为自己制订了拿奖学金的目标。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每堂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教法得当,讲解思路清晰,又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她的积极性,每节课都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后作业也能非常顺利地完成。

然而考前却犯了难,面对厚厚的教材,众多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前面已会的知识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即使教师有系统复习,学生也漫不经心,期待教师的复习题。她按照教师的要求把复习题及2~3套模拟试卷全背会,考试很顺利,也拿到奖学金。不过她有些茫然,平时每一节课刻苦认真学习,有没有必要?

分析:教师教学事半功倍,学生知识难成体系。中职教学中,多数课程教学时数被压缩,课堂知识容量大,使得课堂上复结、练习的课时被减少甚至取消。虽然课堂上教师花了很大精力讲解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专心,反正期末能索取老师的复习题。平时学习好的同学会感到所学的知识太多、太乱,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从而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知识碎片更有价值。教师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就相关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内科学往往是分系统讲授,但人是一个整体,各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系统,如尿毒症,除泌尿系统有典型的病症外,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都可能涉及到。教师授课中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帮助学生就相关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深度,精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框架,及时归纳小结,随时翻新,系统地将临床知识串起来,即传授学生“渔”的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让学生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和发展[4]。

上一篇:内科学教学研讨标准化病人培训方式 下一篇:内科学教学方案及手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