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

时间:2022-08-29 01:37:55

试论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

【关键词】赵普 事态信息 情态信息 人文情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的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大地震新闻时,双眼满含泪水,声音两次哽咽,停顿数秒后恢复常态。这种感情随泪水宣泄的令人心旌动摇的自然流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撞击着观众的心扉,也引发了我对过去新闻工作的职业反思: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职责的关系?笔者认为,以不同媒体为传播手段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情感和职责的体现应有所不同,包括手段、形式甚至内容。

就电视媒体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受众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而正是因为主持人的存在,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才具有了人际化的特征,主持人也便成了电视节目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的中介。因此,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个性魅力势必会感染观众,直接影响观众对主持人解读新闻事件的认同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媒体也可以被称为“主持人媒体”,也由此产生了“赵普现象”。

而纸质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时可读且可反复地阅读。虽然记者不与读者谋面,但在字里行间和图片中,通过新闻报道传播信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感、良知和职责的履行。因此,他们在社会的可信程度和认可程度,更多地来自于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新闻影响积累,其根本源自自身和对社会认识体现出的真善美。

本人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几年中,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采写豆蔻少女杨柳青惨死于一场交通事故的《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为标志,从淳朴的人性情感和良知出发,履行着一名正直善良人初涉新闻工作的职责,引发社会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交通安全生产的关注,在当地乃至省内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称之为自然本色阶段;第二阶段,以跟踪采写后来被评选为全国首届道德模范的李玉兰为标志,从社会责任和慈善的视角,履行着一个随着阅历的丰富由对职业的新闻敏感引发,继而进行长期新闻跟踪,经验不断的积累,并同时随之成长成熟的新闻职业人的职责,引起整个社会较长时间对慈善和道德的关注,在我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人物通讯《悠悠不了情》获得2006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并参评中国新闻奖),笔者称之为社会职业阶段;第三阶段,以多篇新闻获得省市新闻一等奖为标志,以社会呼唤和需要为基点,多方位多视角,履行着一名具有较强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天职,笔者称之为新闻人生阶段。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新闻工作者,所以职业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既有社会人职业岗位的定位,又有新闻工作者职责从观念到意识乃至方式方法的逐步提升。新闻工作最根本是传播信息,新闻人职责关键要知道如何选择信息,并在适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播――既要将事态信息按新闻要求具有及时性且实事求是,又要符合引导社会正确舆论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择组织;既要表达社会乃至自我情感,即情态信息,又要是传达健康向上的爱心呼唤即爱的信号;既要传递社会认可和宣扬的价值意义,即意态信息,又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有效影响程度。职责偏重的是快新和真实,情感侧重的是善良与关爱,意义体现的是价值和有效,能够完美地结合则体现了新闻的美。因为,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层面,新闻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与意态信息只有融于一体传递出去,才能被受众接受,达到良好的传播信息的效果。

在这里,我感到最难把握的是情态信息。在我采写《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前,原本是报社一位资深记者被邀。他转而推荐了我,理由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她虽然年轻,却能写出真情实感,文字清新隽永,很具感染力,能打动人心。正如其言,文章见报后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眼泪。他们相互推荐,报纸卖到脱销。

通过实践和学习,笔者逐步认识到:情态信息是从新闻价值实现的几个层次上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有关专家认为,新闻价值的实现包括事态信息的感知,情态信息的体验,意态信息的传达等几个层次。“新闻文本的情态信息往往是双重的:一是事实本身包含的情态信息。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使事实本身具备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二是传播主体在文本中表现的情态信息,传播主体在面对、再现一定事实时,是具有情感、情绪、情味的人,总要在文本中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为传播内容染上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的信息传播,传递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电视媒体还通过人的服饰符号、表情符号、声音符号、动作符号来传递信息。无论电视还是纸质媒体在传递一种事实信息时,同时也在传递一种情绪、一种观念、一种意蕴、一种风格。

在含情因素较多一类的新闻报道中,必须传达给读者一种特殊的情态:真诚、凝重、关爱、同情、振奋……但无论有多少种丰富的情态表现,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客观、冷静地报道新闻事件,不能用自身的主观情感代替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这里有一种关于“度”的把握,这个“度”就是受众的接受和心理包容范围,“赵普”现象就是在特殊状态下受众心态变化以至于能接受和包容,这个“度”也随着受众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而在纸质媒体把握这个“度”虽不像电视媒体那么直接,但要耐得住琢磨也有一定难度,这就要进行文字表达和情感融入的有意识“修行”,要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传递给读者的才是一种“不失真诚”的冷静与客观,又不乏充沛的情感与爱意付诸笔端信息情意热流。同时,新闻工作者也有个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渐渐形成一种个人的品牌,会在新闻传播中影响着新闻价值的实现,直接反映在受众爱看那个主持人主持的节目,爱找那位记者采写的新闻。

每个人都有情感,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着情感,影响着他人,即“人”是一种活的情感传播载体,情态信息的传播是以人本传播为基础。新闻人的情绪表达是情感因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主要表现方式,以文字艺术为载体的语言逻辑是媒介传递情感过程中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尤其新闻现场记者既是被报道对象理智与情感的传播人,也是介入新闻现场的特定环境的感受体验者,更是一位用修辞手段传递事态信息、情态信息的掌权人,他的身份与作用十分重要。例如:追踪报道李玉兰到北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感受与体验,烘托出道德模范精神。正如读者感言所说:“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自我意识和细致观察产生情绪情感表达的结果。

同时,有特殊身份的新闻记者,应该把现场的真情实感准确地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传播出去。与刻意煽情的新闻报道相比,新闻现场表现出的真实情感才是真正蕴含于新闻文本中的情态信息,才是与事态信息融为一体的新闻事实。“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电视新闻记者,抓住第一现场,永远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文字记者而言,笔者以为能充分利用录音笔和照相机等现代记录手段,在组织文字时唤醒记忆感受现场,图文并举,完成现场文字采访。第一现场是信息价值和情感传达的最大体现。反之,如果主观愿望与新闻事实产生错位,形成记者刻意营造的情感事件、为新闻宣传而编辑出的煽情节目、或者通过再度“刺激”受灾当事人而再造一个新闻现场,甚至摆出一个造假的新闻现场,这些方式都必须摒弃。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沾染这种恶习。

新闻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的传播,无论电视还是纸质传媒,无论在与不在新闻现场,这种情感传播是基于现场真情实感而建立起来的。电视和纸质新闻文体如果用艺术手法表达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就必须以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前提,这正是新闻人必须肩负的社会和职业责任。

新闻报道过程中,除了在采访时要抓住具有真情实感的现场,充分调动记者的专业素质外,记者也应该有更多的人文素养。许多在记者采访时忘记了应该包含的人文情感。如果说,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关注“激情”的价值,用爆发性的充满激情的图文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那么,在新闻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就要时刻用心灵去感受和寻觅新闻事件中激情爆发的那些点或瞬间。反之,用外界的刺激来激发被采访人的情感反应,再通过新闻报道作用于受众,是不可取的。当情感爆发的最关键时刻已经过去,当被采访人的情绪刚刚平静下来,再去勾起他们痛苦的回忆(甜蜜的回忆除外),不但会导致新闻价值削减,也表现出记者人文情感的缺失,甚至会给被采访人带来再度的心理创伤。从法理上讲,新闻采访权的行使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私生活领域的独立性、自主性,强制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记者的采访权不得侵犯被采访人的隐私,在被访者不希望谈及的问题上,应该给被访者以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如果缺少了人文情感,媒介风格也将损害媒介自身与记者本身。

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任务,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受众与事实之间的桥梁。自己在新闻报道传播信息中,情感体现与职责履行,就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向善,自然情感为主的阶段;呼爱,社会感情为主的阶段;唤醒社会责任为主的阶段,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和职责的三个层次吧!■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上一篇:浅谈驻站记者的新闻前瞻意识 下一篇:人间有爱 新闻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