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自他动词的使用与日本人的民族性

时间:2022-08-28 08:27:13

日语自他动词的使用与日本人的民族性

【摘 要】日语自他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语法问题, 而且还深受日本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金田一春彦(1988)指出: 日语中自动词占绝大多数, 日本人偏爱使用自动词句,日语是一种静态的语言。本文将通过对比自他动词的含义、构造及其与意志和非意志动词的关系来看自他动词的性质,并简单地分析自他动词的性质与日本人的社会文化下的对他人体恤顾及、以及礼貌待人、追求“和”的民族性的关联。

【关键词】自他动词;民族性;体恤顾及;礼貌待遇

1、自他动词的比较

1.1 自他动词的含义。森田(1987) 认为他动词表示的是主体对对象的动作和作用,从形式上看,主体用格助词“が”来表示,对象事物用格助词“を”。自动词是主体本身产生的动作或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的动词,主体用格助词“が”来表示。但因为“を”还可以表达动作移动或离开的场所(が海を泳んでいる)、动作进行的时间(和平の代を生きる)等,所以单从形态上看是否有格助词“を”来判断动词的自他性还是不够全面的,还要看它表示的是不是宾语目的语。

金田一春彦(1988)指出:所有的动词根据其动作的性质可以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两大类,动词的动作具有独立、自己完成的性质的动词属于自动词,动词的动作具有处理其他事物的性质的动词属于他动词。处理其他事物即动词的宾语用「~を表示,需要「~を的是他动词,不需要的是自动词。

1.2 自他动词的结构。王曰和(1984)指出:能直接带动宾语的动词叫他动词,他动词表示主语作用于某对象,因此,需要有目的语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自动词不能带宾语,自动词表示主语自身如何,表明主语的动作或作用,所以不需要目的语便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1)I give a watch. 『私はを与える中的[give]因为有目的语[a watch],所以是他动词。根据单词并不能判断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很多的动词具有他动词和自动词两方面的含义,因此只能在动词的使用中才能判断动词的自他性。此外,他动词的目的语通常出现在他动词的右侧。可以看出有目的语的动词是他动词,与此相反,没有目的语的动词是自动词,并且原则上在动词的右边如果没有名词,这个动词为自动词。

例(2)I will go.『私は行くつもりです中的[go]没有目的语,因此是自动词。目的语是他动词特有的东西,并且出现在他动词的右边。

从上面可以看出自动词的构造是S(主语)+V(谓语),而他动词的构造是S(主语)+V(谓语)+O(目的语)。

1.3 自他动词与意志和非意志动词的关系。王文贤(1997)指出:大多数自动词的主体只能是无情物,表示事物自身的情形或自然处于某种状态,行为、作用的主体不明或无须提及时,一般用自动词表达,这类自动词不能接表示意志的助动词う,よう,ください,なさい等。而他动词正相反,其主体一般为有情物,表示人有意识地作用于某对象。

但是安藤节子(2003)指出:虽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所做的事,但是却造成了负面的不好结果也要使用他动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失败的、惭愧的心情,这主要是由于他动词的责任倾向功能。

例(3)をした。(した是他动词)

(4)がれた。(れた是自动词)

这种由于自己的行为导致的损失,要使用他动词。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勇于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表达为自己的过失行为深表内疚和歉意。如果采用自动词来表达,给对方的感觉是胆小怕事,逃脱责任没有责任感。

2、日语自他动词的使用与日本人的民族性

通过自他动词的含义、结构以及与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日语自他动词的表达中, 自动词常用来表达客观的结果, 具有客观、中立的指向性和价值取向,而他动词则强调动作性, 有时使动作对象发生变化,具有主观指向性。在日本社会中自他动词的使用可能与自他动词这样的性质体现了日本社会文化下的民族性密切相关。

2.1 自动词的体恤顾忌功能。在日语表达中,日本人很注重对方的心理感受,经常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的造成心理负担。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和行为的主体,传递给人的信息是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从而使人产生心理上的负担。而自动词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一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例(5)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

(6)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

以上两个句子都表达出“茶沏好的意思”,这样说话人采用“お茶を入れた。”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说话人强调“我专门为你沏茶,你得喝掉。”听话人接受这信息后,心里产生了负担,而说话人采用“お茶が入った。”的方式,只是表达了“茶沏好了”这一客观事实,对方喝还是不喝都不会造成影响,很好地解决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2.2 他动词的责任感倾向功能。田一春彦(1998)在《日本语》中通过一个场景指出:在把茶碗打碎时,虽然碗是从手里滑落下去的,但却是因为自己的不注意导致的,所以为了承担责任,应该使用「お茶碗を割った,而不使用「お茶碗が割れた的说法。在字典中“割る”的意思是“何かをす,”而“割れる”的意思则是“何かがれる。”也就是说,「お茶碗が割れたよ表达的是“碗碎了”,而「お茶碗を割った表达的是的“我把碗打碎了”。所以虽然在这个例子中,动作的发起者并非自己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把碗打碎, 而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手一滑造成的结果,然而即使在这里它并不是“主动、有意识的”的动作, 然而因为它造成了负面的结果, 也应该采用他动词, 由此表明说话者没有逃避责任的语气,这也就形成了日语中他动词的责任感倾向。而假如是对方的同样的动作造成的同样的结果, 便习惯性的采用「お茶碗が割れた给对方一种不追究其责任的语气。

2.3 自动词的礼貌待遇功能。芳贺绥(2004)指出:“和”是最高的美德。一方面,“和”的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日本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当自己的主观意志判断等波及对方与对方正面相对时, 日本人便本能的将自己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以强调客观的方式“超越”或掩盖自己的主观意志, 从而达到委婉地向对方传递信息, 抒发己见的目的。例如在博物馆标牌上一般会写「埃が立たないように静かにおきください。而不会用「埃を立てないように静かにおきください。虽然二者的表达的意思没有区别,然而后面这种说法对参观者来说是很失礼的。因为「埃を立てる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等于向参观者说, 不要故意带起尘土。为了不无意间伤害对方,日本人喜欢把他动行为转换为无意识现象表达出来。这样对方听起来有一种被尊敬的感觉, 心情舒畅。

3、结语

在日语表达中, 日本人很注重对方的心理感受, 经常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的造成心理负担。自动词常用来表达客观的结果, 具有客观、中立的指向性和价值取向, 如同叙述自然现象般地说出来, 使听话人没有负担, 另外, 由于自动词表述掩盖了说话人的主观意志, 因此可以说是极为含蓄的礼貌表达, 这一点即使敬语也无法替代。自动词的使用更好地体现了日本社会文化下的对他人体恤顾及、以及礼貌待人追求“和”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1988.

[2]森本哲郎.日本表と[M].新潮社,1988.

[3]森田良行.国文法座6 代と文法―――代[M].明治院,1987.

[4]王曰和.日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4.

上一篇:对“传播媒介决定论”的哲学反思 下一篇:速生桉树营造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