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孝道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28 08:17:23

《弟子规》中孝道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弟子规》是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为主体的一本儿童启蒙教材,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层的读物”。通篇核心思想是建立和谐的家庭和培养身心和谐的个人。中华孝道思想是和谐家庭得以造就和维系的支柱,彰显出与人为善的大爱理念。现在道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沉睡多年的《弟子规》开始被人们研究,但目前只限于对其本身内涵的分析。本文从实践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力图实现《弟子规》中孝道思想与我国幼儿教育的对接。

关键词:孝道思想、道德教育、幼儿教育

一、前言

孝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贯穿于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孝道在儒家文化中的定位十分重要,在内涵上也非常的丰富。

从大的角度讲,孝道主要包括“敬养、敬享”两个部分,即“生则敬养,死则尽享。”这句话就是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赡养他们,在父母死去之后要恭敬地祭享他们。具体要求有:“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孝子对待父母,平时应表现得很恭敬,赡养时父母要表现得很高兴,父母生病时要表现得非常忧虑,父母去世时应表现得很悲哀,祭祀父母时要表现得很敬畏。此外,还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就是:“孝子不谀其亲”。做儿女的对待有过错的父母,既要“不义则争”,又要“谏而不逆”。所谓“不义则争”,是说当父母的行为不合乎礼仪时,做儿女的就要极力劝谏。否则,无原则地听从父母的教育和命令,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孝子。所谓“谏而不逆”,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儿女要加以规劝,但必须讲求规劝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强行违拗父母的旨意。如果说孩子明知父母有过错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而不去纠正和争论,那也被视为不孝。而由此可见,儒家所主张和倡导的孝道文化,绝不是只讲亲情没有原则的愚忠愚孝,而是入情入理、情义兼顾的德性要求。

二、《弟子规》中孝道思想解析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对孝道教育十分重视,有的朝代明确以孝治国,弘扬孝道的传说、故事和文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又以清代蒙学经典《弟子规》最为著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山西新绛人,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从五大方面具体论述了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德行规范,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启蒙养正的最佳教材。

《弟子规》中的孝道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入则孝”、“出则悌”这两个章节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了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可以关爱到其他许许多多的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在家中,当父母喊叫我们时,我们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情要我们去做,我们就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耳朵里记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难过。

书中不仅谈到了上述儿童要听父母话,接受他们的教诲的做法,还具体谈了侍奉父母的优良做法:“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告诉为人子女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报平安的习惯,居处、职业要稳定,以免父母担忧。书中甚至对父母生病和过世后都有详细的规定,谈到要精心侍侯病中父母,办丧事要合乎礼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书中提出的孝道思想对我们今天巨大的启示。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对老人的不尊重,不帮助,甚至蛮横无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家中,由于年青一代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年人的差异,日久便滋生出对老人的不满,对老人嫌弃冷淡,变相虐待,还有一部分人将一些有钱,善做家务的父母当作了天然银行和保姆。这一切不仅给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三、《弟子规》对我国幼儿孝道教育的启示

孝道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互惠的道德推理,是在幼儿身上就开始出现的早期道德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弟子规》是非常重视幼儿孝道教育的。它的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明白,句式整齐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方便我们以这种简约的形式渗透到幼儿孝道教育中。它也启示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引领作用,在幼儿中提倡孝心教育。

(一)父母要重视对幼儿的孝道教育

笔者认为,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启蒙作用。

《弟子规》启示我们,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重视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孝顺父母的教育。如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光给孩子加饭夹菜,也要鼓励孩子主动给父母长辈加饭夹菜。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更应该要求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生日这天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种强调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的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也大体吻合。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要知道,中华民族传统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是永远有生命力的。

(二)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孝心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广泛地为孩子创造受孝心教育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情感感受,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家人的意识。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例子熏陶孩子,讲一些有关孝子的故事,比如《弟子规》中涉及的黄香孝顺父母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范。

其次,教师要重视活动引导。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倡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让他们模仿,也要努力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三)社会要为幼儿孝道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社会方面,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孝道氛围,为儿童感恩教育创造情境。因为幼儿感恩教育不仅是父母和老师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孝道教育使养老敬老观念深入人心,并通过社会教化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养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以实现全社会的家庭和谐与幸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弟子规》强调孝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孝敬父母,顺从长辈,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结合《弟子规》中孝道思想加强幼儿孝道教育无论是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历史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学科“减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