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课”比较“教师说课”

时间:2022-08-28 06:58:26

“校长说课”比较“教师说课”

校长说课(理论型说课)

《落叶》说课实录稿

主讲 /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我认为,对于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把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就是说,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得到相应的感受。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所认知的内容,是不能和高年级的学生相同的。

众所周知,窦桂梅校长以主题教学闻名(可见《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本篇说课,并非实践型说课,因而没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等内容。实际上,它是一篇观点明晰、案例充分、对实践有高度指导价值的理论型说课。窦桂梅校长通过本篇理论型说课,高度概括介绍了主题教学中“主题的螺旋上升”,由此指导一校之教学。事实上,理论型说课正是校长引导学校教学风格、风向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本篇说课的第一段,窦桂梅校长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本篇说课的中心内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首先应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因此,这又涉及到一个主题教材编排的体系的序列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升高,同一教材的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断螺旋上升。这是编者必须要考虑的。而不是这年一个主题,下一个年级就不用“继续”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之间也不是割裂的。关于主题,不是单纯“精神”层面的,包含很多,只是用“主题”概之,决非以往“思想教育之延伸”。从主体本身来讲,可以大而化之,可以小而化之。有时,每一个大的主题里也应该含有与之相关的小主题。一个个小的主题也许就是一节课落实的“点”,有时这个“点”需要一个星期落实;有时植一棵“小树苗”需要几年的成长,甚至一辈子的感悟。

就拿“落叶”来说,其本身的主题内涵我认为特别丰富,但却不能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里“揠苗助长”。

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我定位较低,让落叶富有“情趣”,当作大自然给小朋友的最好的“贺卡”,适当暗含“四季轮回”之哲理。于是,除了识字解词之外,扩展了几篇不同体裁的小文章作为阅读积累。课后再进行“拔根游戏”的说话练习、“贴叶写话”的练习,作为说话和写话的补充训练。

理论观点需要实际的事例来证实。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理论型说课的重点。在本篇说课中,窦桂梅校长先后以“小学一年级”、“中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再往上走”、“再往高年级走”五个阶段,以实际事例说明主题的螺旋上升。此时,窦桂梅校长讲的并不是具体的《落叶》这一课,而是“落叶”这一主题。很显然,对校长的亲自指导,各个年级的老师会对号入座,再从自身角度进行教学研讨。

如果在中年级,我想,我们可以从“物质”价值的角度出发,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落叶的形状”——如手掌形的、羽状形的、椭圆形的等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落叶”的色彩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当然,“哪些作为药材?”“为什么会变成肥料?”等课题也会在孩子间开展研究。最后写成的研究报告,就是很好的作文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还可以继续提升。比如,“落叶”后面藏着如人生打击的“寂寥萧瑟”甚至“悲凉痛苦”。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再比如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以及他在病重期间写的一篇关于落叶的感叹。透过文字,再把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特点的作者放在一个时空进行讨论,一定别开生面。

再往上走,我们还可以从“落叶”的主题中反映人如落叶的一种“归宿”。于是,我们可以读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一夜坠地决不是毫无疑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一个人的生死就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死,固然是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也许,这就是那片落叶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生死轮回的要谛——高年级感受的这些,回忆童年学过的《落叶》,尽管是童话,但想起老师下课前的那段话,与上面的有相通的地方,就像桥梁搭建在上面的命题,轻松“行走”过来。

当然,再往高年级走,我们还可以以“落叶”作为一种哲学命题——“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参差多态,各有风貌,又是一个命题可以研究——这又和当年研究叶子的形状的内容有了连接,并提升到精神层面。

需要注意的是,窦桂梅校长在本篇说课中所引用的事例,都附带阐述了“这样做的效果”——理论型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落叶”这一主题,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课里到底应该怎样体现?或者体现多少?我也把握不准。只是努力围绕设计的有关“落叶”的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给这些小朋友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让其在今后的精神成长中开一朵属于这一点的“花”,结一枚属于这一点的“果”。除了上面我们可以做的,还可以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制作书签,可以创作古代和现代诗歌,可以举行有关落叶甚至秋天的“古诗文朗诵会”或者“诗句探讨会”,还可以开展一次读书活动。比如读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名著《最后的一片叶子》……要探讨的话题应有尽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说课,都应留有张力、留有发展的空间,而不要盖棺定论。窦桂梅校长在说课结尾处提出自身的疑惑,不仅仅是对自己抛出问题,也是向全体听说课人求解。

教师说课(实践型说课)

《边城》说课参考稿

主讲 /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教学创意】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中都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

第一次:读出文中的“美丽”。第二次:读出文中的“忧愁”。

这是一篇典型的实践型说课稿。不过,与大众范式不同,完整的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有其特殊的格式,大致包括“课文品读”、“语言卡片”、“说课”、“助读资料”四大部分。

其中,“课文品读”可以视作“教材分析”,但更为细致;“语言卡片”与“助读资料”可以视为教具的准备。而本文摘取的仅仅是“说课”部分。

【创意说明】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边城》(节选)出现在高一下学期的教材中,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节选本的课文,或日常教学,或高中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我们都不可能企望将这一课上得非常精美深入——尽管《边城》的赏析文章浩如烟海,尽管《边城》的欣赏角度多如牛毛。

本创意力求做到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对小说、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力求角度精致,有别样的新意,同时关注学生自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此处“创意说明”实际上是对学情分析的说明。

说学情,就是分析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学习能力状况、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1.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

本文为节选,不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无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节之中,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边城》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需要进行铺垫的内容有如下六个方面,其中第(3)个方面是重点:

(1)沈从文简介;(2)《边城》的主要特色介绍;(3)《边城》的基本内容介绍;(4)《边城》的人物关系介绍;(5)节选部分前面的基本情节介绍;(6)节选部分后面的基本情节介绍。

2.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自读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一步自读课文:①根据自已的发现用一句话对课文进行概括。 ②从看出文章中的“美丽” 的角度自读课文。 ③从看出文章中的“忧愁” 的角度自读课文。

此处实为“说教法”、“说学法”与“说过程”的三者结合。

更多的时候,“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是各自独立的。老师们可以从总体把握的角度,单独阐述教法、学法。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说课中的教法分析: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内容】

1.进入课文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一句话概括。

课堂交流。

教师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小结:

(1)这是一个关于“祖孙”的故事;

(2)这是一个关于“心事”的故事;

(3)这是一个关于“唱歌”的故事;

(4)这是一个关于“情爱”的故事;

(5)这是一个关于“边城”的故事。

2.话题讨论交流之一: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美丽”。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之美,祖父之美;

环境之美,亲情之美,人情之美;

语言之美,意象之美,照应之美;

黄昏之美,月色之美,梦境之美。

3.话题讨论交流之二: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忧愁”。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

祖父听歌时的忧愁与快乐。

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离开茶峒。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4.教师课堂小结。

可参考下面的内容:

《边城》“背后”所“蕴藏”、“隐伏”的是“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普遍人生哲理。

作者曾说他的《边城》“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写出 “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在美的世界里,翠翠享有祖父的亲情以及两个俊俏小伙子的爱,然而因为天保的死失去了所有,只在美的边缘饱尝“失去”的愁郁。船总顺顺本拥有丰厚家资与两个能干的儿子,但因天保的死与傩送的远走他乡而沉郁不语。兵营杨马兵曾对翠翠美丽的母亲唱过山歌,却得不到爱,只能守着孤独孑然一人……一头是美,另一头却又是愁郁,这愁郁正是来自于美。边城世界虽然美丽,但人人却无法有个圆满的人生,在美的境况里隐现着的只是人生的愁绪。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这“不凑巧”是作者对生命的跌宕和脆弱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感喟,也是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概括。

——施军《“美丽总令人忧愁”》

说课最忌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而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无疑是一份艺术品,真正实现了“说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

上一篇:行走亚利桑那 野性西部初体验 下一篇:校长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