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更需守住法治底线

时间:2022-08-28 05:49:23

适应新常态,更需守住法治底线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起点上,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严抓作风、严管干部,开启了反腐工作进一步朝着法治化、制度化方向迈进的新征程。特别是、徐才厚、苏荣等人被依纪依法查处,一场以零容忍、不设限、全覆盖为基调的“打虎拍蝇”新格局跃然于世。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党对于反腐败的坚决态度和有力举措一以贯之的同时,又清晰地呈现出从运动反腐向制度反腐的前进轨迹。正如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一样,这种“从治标到治本”的反腐态势必将成为政治“新常态”。

一、认识当前腐败形式的新特点

十之后,中国共产党查处的干部级别之高、涉及领域之宽、行动节奏之快、问责力度之大,堪称空前。一是能源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近年来被频频曝光的矿产资源腐败、石油系统腐败等能源腐败现象使公众认识到能源领域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石油、矿产等能源已成为腐败的媒介。仅就石油系统来看,近一年多来,已查出50余名高管牵涉腐败窝案。二是纪检系统成腐败多发环节。从高层到基层,从“老虎”到“武松”,线失守、监管失效的深层病灶加速显现,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地位日高,权力日大,工作半径扩大,成为各种腐败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之一。具体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纪检监察人员丧失党性和工作原则,利用党、国家和人民赋予自身特有的身份和工作便利,狐假虎威,玩“猫鼠合污游戏”。三是“山头腐败走高”。当前,从“外逃裸官”到“小官大贪”,从“上山猛虎”到“山下蝇患”,都热衷拉山头、搞宗派、划地域、攀老乡,搞“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看能抱上谁的大腿。一些官员由此组成利益共同体,导致扎堆腐败、团体腐败走高。四是“新型腐败增生”。从官场到职场,从境外到国内,商业贿赂、利益输送花样翻新。“一家两制”就是一种新花样。所谓“一家两制”即“一人当官,全家发财”。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问题,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手段隐蔽。

二、把握反腐法治化的几个关键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遏制和预防腐败构建出路线图,要真正实现法治反腐的良性运行,需把握和落实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强化自我革新,铲除官场陋习

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忠诚度、廉洁度和诚信度就是党的信用体现,及时发现和清除不诚不廉者,就如同妥善处理呆账坏账,对于维护党的政治信用至关重要。一些党员干部轻诺寡信、见利忘义、文过饰非,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玩“数字游戏”,这些人的行止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党的形象,销蚀着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予以及时彻底的矫治。只有党委扛起主体责任,纪委扛起监督责任,监管党的“信用账户”,提高党内不诚信者“说谎成本”,完善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谋取私利的法规制度,健全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的法规制度,加强随机抽查、重点抽查和结果运用,推动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等,以刚性监督促进党内诚信、阻遏贪腐动机,对不诚信者“明察秋毫”给党形象抹黑的人无处藏身,才能规避因贪腐导致“民心欠账”,使“管本人+管家人、管才德+管财产”的党内诚信体系更趋实用。

(二)强效自我纠错,重塑官场生态

如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制约就是一顶“紧箍咒”。官员之所以能“贪腐有成”,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在权力面前,监管打起了“酱油”,从而失之于软,流之于宽。腐败无大小,反腐败绝不能只打“老虎”,满足于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更要拍“苍蝇”,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究其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特权主义作怪。有了特权主义,官员出差可以住五星级宾馆、总统豪华套间,奔驰轿车能直接开到首都国际机场机翼之下;领导下乡“视察”,更能以警车开道,令路人回避……要消灭这种现象,必须大力完善自我纠错机制。一方面,要保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不会被异化,被虚化。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更大程度上借力于外部监督。让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是督促帮助党员干部克服特权陋习、永葆公仆本色的重要保障。在网络监督方兴未艾的大气候下,应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和各项事务网上公开,通过科技手段拆掉将党和群众隔开的“无形的墙”,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三)强力自我净化,扭转官场风气

当前,反腐败给中国社会的冲击是长周期、全方位、大纵深、多切面的。随着隐利大幅缩水、灰色收益大打折扣,“既不收礼,也不办事”、“不做事不出事,只过关不过硬”、“出工不出力,出力不给力”、“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等官场众生相,在当下的政治生态很扎眼。要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党纪与国法需“无缝衔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切实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和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大违纪违法成本,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既以问题导向补齐法治“短板”,又把行之有效的纪律上升为法律。除修改刑法加大腐败犯罪惩戒力度等选项,还应聚焦执纪重点。如此这般,才能确保纪律防线和法律底线真正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双保险”,为其提供“更给力”的法律支撑。

作者简介:余洋,法学硕士,随州市委党校教师。

上一篇:综合性地方院校《教育学》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