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不适应

时间:2022-07-01 12:21:48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新的环境和新的人,对此,是适应的好还是不适应的好?通常的回答自然是适应的好。的确,不适应之下会有很多别扭和尴尬,在一拨崭新的面孔中开始了新的工作,假如我们与左右格格不入,就会形成“你提防我,我提防你”的局面,长此下去,谁都轻松不起来。有句俗话,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轻松,心情便会糟糕,如此,事情也就难得办好。这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常规:领导到了新的岗位,都得去基层游历一番,或与下属交流几次。这与其说是领导在“深入”,倒不如说领导在“适应。”手握“权柄”的领导尚是如此,就可见“适应”在生活中的分量了。当然,“适应”也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大适应”和“小适应”之别。我们先说说“大适应”。有位局长,一辈子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便是每天晚上七点必看央视的新闻联播。他的目的很简单,从权威“联播”中获得些许信息,然后力求与“上”达成一致。前不久,这位局长退休了。他一辈子虽没有大富大贵过,却也是平平安安过了一生,没有后悔也没遗憾,按流行语说,叫“软着落”。他与“上”同曲,其实就是一种“大适应”。再说“小适应”。笔者曾与一位盲人按摩师交流。笔者问:你一天工作多少小时?盲人答:12小时左右。笔者又问:累不累?盲人答:不累,适应了。看看盲人一脸汗珠,笔者无言。他能不累吗?他说适应了,其实是一种无奈。他以此为生计,必须强迫自己去适应。诸如此类的“适应”,是一个群体现象。换句话说,这类群体的“自我适应”现象就是一种“小适应”。他们没有或者无需去考察“性质”、“方向”性课题,只把生存当成了主题去适应他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一切。

如此看来,适应体现了一种美好、一种和谐。人们为了某种“适应”而趋之若鹜也就情有可原了。其实不然,“适应”也有缺陷,换而言之,什么时候迎合“适应”,什么时候拒绝“适应”,时机不可忽视。因为有时“适应”很像一把刀。刀是无辜的,有无罪恶得看刀握在谁的手里。而且,特别有趣的是,“不适应”在某些关键的时刻比“适应”更精彩,更显张力。也就是说,“适应”好,“不适应”未必不好。

不错,我们假若换了一个工作环境,能很快地与它融为一体当然是好事,如果不能,也不一定是坏事。试想,“融为一体”是一种能力,但也有新环境“一成不变”之嫌。我们为什么要换环境,自然是想呼吸新鲜空气,环境变了,空气依然污浊,换与不换又何妨?如果“不适应”或者暂时“不适应”,这倒是说明新环境具有挑战性,而挑战性的环境又是锤炼人的最佳战场,我们又何乐而不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不适应”是件尴尬的事呢?当然,“不适应”还有很多妙处。有家报社班子成员重新“洗牌”,上级机关安排了意见相左的三个人任职。于是就引起了外界很多猜测:这个班子肯定短命,且无效率可言。五年过去了,这班子没散,这报社也红了,当年那些预言家的预言被事实敲打得支离破碎。原因何在?倒是任命了这个班子的领导说得直白:我就是要他们三人都“不适应”。互不适应,他们就会谨言慎行,就会民主办事,就可防个人专权一人独裁,自然,大小事件也会浮出水面,上级机关也容易掌握信息……我们可以说这位领导“太阴太损”,犯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大忌,但问题是,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他决策的正确性,我们不服不行。这说的是工作上的“不适应”,其实婚姻也是如此。恋爱期间,男女双方什么都好,看上去都很适应,于是就草草结婚。但过不了“七年之痒”,就又“劳燕分飞”了。这不是个别案例,睁开眼晴,满目皆是。那么,当年都很“适应”的男女双方为什么会有这一结局?无非就是恋爱期间的虚假包容把“不适应”变成了“适应”,一旦锅碗瓢盆的日子开始,包容就变成了刻薄,“不适应”就成了一种主题。假如我们恋爱时先走过“不适应”期,其结局则会是另一番风景。这也说明,“适应”有时是假象,“不适应”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当然,生活着不会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两种答案,它的变数很多。有的人会从“不适应”走向“适应”,也有的人从“适应”走向“不适应”。譬如说,某人总适应领导居高临下对他发号施令,某一日,领导的语言变了,变得和风细雨,他倒是不适应了,于是就惶恐,就怀疑:领导是不是对他不信任了?领导是不是要打击报复了?云云,自己折磨自己,好不可怜兮兮!其实,这与适应与否无关,更多地与奴性心态沾亲带故。可休矣。

“适应”与“不适应”,是一种生活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实不必刻意去追求,它怎么走来的,就怎么去迎接它,这是上上策。有句俗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里可以借来一用。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率真,活得洒脱。

上一篇:倾听你的烦恼 下一篇:美瞳”:隐藏在美丽中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