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3:34:17

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就物理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情是做事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好奇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很新奇而感兴趣的心理,学生如果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学生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我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学生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六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态),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就应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和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既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心智活动流利畅达,反应迅速,表现为学生能快速地思索并回答出许多可能的构想。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易失去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维创新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探究性又称研究性,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情感与品质,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原来的“结论―验证―应用”的模式,变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如果只限于眼前的材料,学生将丧失创意和灵气,在完成达标训练和检测题的时候要懂得举一反三,发挥其创造力,如掌握左右手定则后学生是否又会混淆螺旋定则,通过发散思维,换角度挖新意,可使思维灵活地反射辐射,但要注意,分层教学和方式的灵活要恰当好处,还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人总希望受到尊重,中学生已有强烈的自尊心,因而我们应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人,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科学的思维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以引导点拨为坐标,探索议论为载体,强化训练为杠杆,当堂达到为目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接收器,各种思维形式都锻炼成为创造性思维,并使之升华到辩证思维的程度。

五、运用物理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正确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样多次的反复过程。在练习中充满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思维训练。在练习教学中,我坚持“思路正确、论据充分、语言简明、书写整洁”的十六字要求。从例题习题的选择,到作业后的评讲,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着重于教会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自己思考中的经验教训,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到正确的解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凡是书上的习题,我都先做一遍,研究每道题的编写意图。批改时,记录下学生所犯的错误和较好的解题思路,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教材中的文字说理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思维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过分子的热运动后有一个习题:“为什么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它的布朗运动越明显?为什么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大,它的布朗运动越不明显以至于观察不到?”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并用最简明准确的语言回答。

总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改革,大胆试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数学生态课堂的追寻与思考 下一篇: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在解题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