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时间:2022-08-28 02:14:46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摘要】:

新课改中的物理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探究物理现象的特点,探究物理现象的原因,形成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根据几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实行科学探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主动发现并获取知识。

物理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科学探究有相似的过程,一般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一、提出问题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1、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

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就会发现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问题时,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情况,说话时用手摸声带等一些真实情况,经学生讨论后提出与“声音产生条件”相关的探究课题。

2、从物理实验观察中提出问题

在学习“分子引力”的知识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把两铅柱压在一起,悬挂起来,然后在下面铅柱上挂上钩码,铅柱不分开,从而提出了“这主要是分子引力在起作用还是大气压在起作用呢?”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它是使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为活跃的阶段,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所做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猜想与假设应该是有依据的,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猜想与假设的提出主要依据:

1、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如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研究中,学生根据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地方干得快等实验可以猜想液体温度高、表面积大、表面空气流动快蒸发就快。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

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没有计划的实验是盲目的,很可能迷失方向,好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先导性保障,实验方案设计时,从四方面考虑: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2、有需要探究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提倡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进行实验

3、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根据探究内容设计包含全部必要记录的表格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进行试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操作时要正确使用器材,注意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进行观察,并把重要的现象及数据记录下来,在记录过程中必须要实事求是。

五、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是原始数据,记录完毕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着重指导学生对数据的分析与论证:

1、指导学生会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现象,

描述实验现象或数据时,可以采用文字表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表示的方法,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时采用的就是用图像描述的方法,数学图像描述更直观、形象。

2、指导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让学生会判断收集的信息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如果不同其不同点是什么。

3、指导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要学生认识到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条件是具有必然联系的,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从控制物理条件时所发生现象的感受中,从两个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分析中,培养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

六、评估

评估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通过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及时调整实验探究的方法,对发现的优点进一步表扬,对发现的缺陷要克服。

七、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实验后能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自己表述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过程,自己设计和描述有关图表,总结探究结论,然后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能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物理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劳动过程,而探究实验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

上一篇:地方游戏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下一篇:《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课堂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