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时间:2022-05-13 03:24:41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一、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空间与图形”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他分支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作图、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学生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形成的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掌握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体验的有关图形变换、确定位置的方法。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甚至是独立进行设计等活动,能加深对图形多方面的亲身感受,这不仅为研究的特征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所以有人说“做”比“看”获得的感悟要多得多。

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过程。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这种思维特点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体验,让学生理解应用数学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采松果”“青蛙吃害虫”“参观科技馆”“植树”“配菜”“看望老人”“运白菜”等等情境主题图,让学生在童话的、充满童趣的、解决问题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二)引导发现,体验自主参与乐趣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组织学生讨论12-9的计算方法,学生先独立试算,然后小组内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学生交流时说出:①用数手指的方法算出来的。②因为9 3=12,所以12-9=3。③用小棒摆的方法算出来的。④用拨珠的方法算出来的。⑤先算10-9=1,再算1 2=3,所以12-9=3……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加深了学生印象,学生的自学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学习更主动、自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而是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创意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如:在学习三位数加法时,计算102+129,教师先让学生估算,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1)100+100+2+29 (2)100+130+2-1 (3)102+130-1(4)102+128+1 (5)101+129+1(6)用竖式。

由此可见学生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现实因素,课堂中应该改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一种“动态的集体的力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上有计划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把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高矮比较”一课,教师安排了小组活动:前后4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要求先自己想一想,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然后小组商量一下,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学生小组得出几种方案:组1:两两相比。组2:1个人和3个人依次相比。组3:站一排相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到了体验。在学习统计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本小组每个人的生日在哪个季节,然后让每个小组去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在哪一个季节,做出一份统计表,看哪一组调查得最准确最快。学生在小组讨论好后进行调查,最后在交流汇报时调查得最准确最快的小组汇报了经验,他们7人每人负责调查一组,一人留在座位上,在别的组来进行调查时顺便记录下别的组的情况,等其他组员调查回来后进行计算,所以调查得既快又准。别的组也学到了经验,失败的小组也反思了失败的原因。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要主动与别人配合,小组要具有分工能力,协作精神。又如:在教学米、厘米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测量出书本、桌子、铅笔、绳子等物体的长度并填在表中,尤其在测量绳子的长度时,学生有的负责拉,有的量,有的记录,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科学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能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下一篇:课改中的数学教师角色定位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