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中地理教育的方向

时间:2022-08-28 09:06:42

当下高中地理教育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53-01

在我们这所城乡结合部的二类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高考指挥棒引领的高中地理教育一直停滞不前,学生对地理提不起兴趣,考试起来分数总很低,哪怕是再基础的题目,究其原因,本人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上在一批批学生的"提炼"作用之下,个人认为当下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必须狠抓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尽快注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去,本人认为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影响的:

1.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德育工作先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严重弱化、道德理性越来越滑坡,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把德育注入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为这些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够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所以德育是当下高中地理教育的方向。

2.当今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价值目标要求德育必须先行

高中地理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尤其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了各种学生,感觉其中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他们不能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价值观,这就违背了我们地理中的价值目标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地理教育中,如何强化价值目标,把德育工作贯穿其中,这就非常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也要求德育先行

如果你研读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无一不例外的要求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而且必须先行,否则我们的地理教育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最终就是我们的社会失去方向,任何教育都归于失败。

如何才能有效地把德育注入高中地理教育中去,我认为这个必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作为德育传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有计划、有准备的注入有关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德育教育,也许只有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可能几句简单的话德育效果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过程,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这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不像其他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切入点。但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 对于一些过于抽象的原理,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与干部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余干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余干工业区(黄金埠工业园区)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余干城市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样的处理,使学生从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所以,德育教育应成为当下高中地理课堂教育的方向。

上一篇:技巧对声乐表演的情感表达作用 下一篇:从魏晋文化背景谈《声无哀乐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