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饵”钓“鱼”

时间:2022-08-28 08:50:48

〔关键词〕教师;激励;情境

那是一节很平常的课,但课堂上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课程视频材料,前排靠墙边座位上的一位女生却睡着了。为了不影响课堂,同时考虑到对那位女生自尊心的保护,我曾几次走到她的座位旁,用比较隐蔽的方式提醒她。不知道是我提醒的力度不够,还是那位女生确实太困了,最终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那位女生每次勉强抬起的头坚持不了几分钟,一阵鸡啄米似的“点头”后又趴在了书桌上。“算了,懒得管了吧,反正对课堂也没什么大碍。”

我正这么想着,却发现四周的几位学生正朝着那位女生的座位处张望。那目光似乎在说:“老师,那个同学睡着了,你怎么不管呢。”是啊,我怎么能对课堂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呢?我感到有些惭愧,也有些生气。于是,我再次走到了那位女生的座位前。“用力”推了推她的胳膊,把女生从“睡梦”中叫醒:“某同学,你违纪了,我要对你进行课堂扣分啦。”那位女生好象并不怎么在意,她懒洋洋地抬起头,左手撑着脑袋,右手耷拉在大腿上,靠着墙歪坐在那里,显得有些不高兴。

我按照课堂计划继续进行教学,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环节中,我对学生们说,如果谁能积极回答问题,就给他记课堂加分。话音未落,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不知是因为热闹的课堂气氛“吵”着那位女生了,还是因为同学们高涨的情绪感染了她。那位女生犹豫地举起手:“老师,我要是发言,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课堂扣分抵消掉?”目光中充满着渴求。“可以呀,只要你能认真回答问题。”接下来,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那位女生都会争着回答,显得很兴奋。那节课她一共发言了三次,每次的回答也都还算不错。临近下课,当我对那位女生知错就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提出表扬时,全班学生都笑了,那位女生也笑了,笑得有点不好意思。

下课铃响了,我走到教学楼的楼梯口时,那位女生追了上来:“老师,我错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实在是太困了。”“看来,你真的很聪明。睡着觉听课,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下次继续‘发扬光大’哟。”我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我再也不敢了。”女生显得有些不安,有些羞涩地说。

以上虽然只是课堂上发生的一件很平常、很细小的事情,却对我的心灵产生了撞击,同时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下午第一节课固然容易犯困,但有没有自己设计的课程不够精彩、课堂感染力不够的原因呢?对课堂违纪事件的处理,是批评处罚好?还是激发勉励好?对那些“屡教不改”的顽固行为,作为教师又该以怎样的方法去“撬”动呢?

回想起这节课上学生们的表现,我的内心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学生们其实都很可爱。他们的那种淳朴、天真和宽厚的特点,使我面对他们的错误时都很难真的生起气来。即便是在他们出现注意力游离、懈怠、违纪等行为时,我也只需巧妙地投放一个小小的“诱饵”,就能很轻松地将他们“钓”回到课堂上来。批评处罚与激发鼓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和与学生个性相匹配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如果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在二者之间灵活变通,就一定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作用,进而达到促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譬如,对那些一惯不爱学习和调皮捣蛋的学生就没那么容易。不过我们要记住,“地球也是可以‘撬’动的”,更何况我们眼前这些小小的“身躯”呢?只不过我们需要牢记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准“撬杆”的“支点”。

那么,“支点”是什么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内在需要、外设诱饵和恐惧情境。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行动,首先就要学会觉察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善于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轨道上来。同时努力创设使学生的需要得到高质量满足的课堂氛围,以此诱发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与当前任务相匹配的心理需要,教师不妨试试“惩”的方法。通过“惩”引发学生的“恐惧”情绪,唤起学生的行为动机。如果恐惧的体验还不能激发学生行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外投“诱饵”的方式,“引诱”学生自动上“钩”。

教育需要激励,那么激励是什么呢?激励应包含激发和鼓励两方面的涵义。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需要,激励的实质是激发人的竞争本性,激励的终极指向是目标的达成。科学的激励应该是奖惩并举,相互补充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更多地使用褒奖和鼓励的方式,因为这符合人性中“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借用惩戒或处罚的手段予以辅助,这恰恰是利用了“逃避痛苦”的人性弱点。

“诱饵”虽是一种激励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诱饵都能产生激励效果。关键是,教师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特定的诱饵,对特定的学生产生诱惑力。什么样的“诱饵”能对高中学生产生较大的诱惑力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应该是与“社会性认同”相联系的东西。譬如,同伴、教师、社会对他们的接纳、肯定、理解和赞赏,对他们自我价值、社会角色地位和聪明才智的认同。

教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在与我们的互动中感觉到我们是爱他们的,当我们能对学生的一些细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时,当我们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一些挑战性的活动中获胜时,等等,学生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激昂的斗志,参与到我们预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和更加专注的精神面貌听课和做作业,学生的内心继而还会萌生更强的表现欲和求胜愿望。于是,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更为有效的学习行为。正因如此,教师的微笑、抚慰、表扬、奖励等,这些原本没有什么物质价值的东西,却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鼓舞。因为这些东西是作为一种象征,传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认同、肯定和赞扬。于是我们才能看到,一些带有激励性质的诱饵,发挥出了超出它本身物质价值的更大的作用。

其实,每个教师的手中都握有各种各样的“诱饵”。只要我们善于择机投放,就一定能“钓”到我们所期待的“鱼”。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中心理室,天津,300270)

上一篇:巧借心理东风 激发说话兴趣 下一篇:“悦读”——请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