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中的对比

时间:2022-08-28 08:18:50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村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乘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的生活,以及外孙女与当时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小说以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一段悲苦的爱情故事,并向世人展示了湘西的优美风景和自然淳朴的人情。而这种自然和纯美,也让我们在淡泊和朦胧中体会了迷离的人生境遇,那些希望,那些迷茫,让我们在纯美的歌声中体味了种种人生的况味。这些人生的希望与无奈,自然是通过作者那淡然平和的语言娓娓道来,因而常有人觉得,如果是从手法和技巧来说,《边城》似乎并无多少可以圈点之处。笔者认为,在小说那朴素而清新的诗情般的画意背后,更有着作者苦心孤诣的经营,作者那独运的匠心,仅从小说中对比的运用,便可窥得一斑了。

一、人物之间的对比:顺顺与渡船老人、天保与傩送、碾坊主女儿与翠翠

1.顺顺与渡船老人之间的对比

他们两人都很爽直,但由于身份不同,性格也有不同。老人比较勤俭、尽职、古朴、宽厚,顺顺则慷慨、好义、通情达理,这导致两人在对各自后辈婚姻问题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方法,顺顺要为儿子做主,要傩送取磨坊主的女儿,渡船老人则更倾向于尊重翠翠的选择,虽则都是为了孩子们,然而,态度和事实的冲突使得老大遇难,老二出走成为情节发展的必然。在这看上去颇为惶的必然中,两个古道热肠的老人就慢慢的从作品中佝偻起他们坚实的背影,为我们书写着渐渐泯灭的质朴的人性。

2.天保与傩送两兄弟之间的对比

两个边地青年的勇敢强健和吃苦耐劳,是那时那地中诚挚和质朴的生民最典型的代表。在爱情问题上,他们显示出了质朴的忠诚,而最后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选择更成为他们乃至当地生民的高尚情操的明证。然而,天保和傩送各自所选择的追求爱情的方式构成了鲜明而富有诗意的对比,体现了他们对封建习俗接受程度的不同。大体上看,老大的“车路”是由爹爹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封建习俗下的传统方式,老大无疑是恪守着祖辈的传统,而相比之下,老二的“马路”则更富浪漫色彩和自由精神,尤其是他自己做主在渡船和碾坊之间选择了前者。此时的老二,展示的是对自由精神和自我的真性情的追求,老二应是新生的代表,也体现着人性的美,理性的美。这二者的对比中,作者似乎是要把两朵人性之花豁然地捧到读者面前:人是该恪守骨子里诚挚朴实的传统,抑或是取得自由自主的新生?

3.碾坊主女儿与翠翠之间的对比

在小说中,碾坊主女儿并未以独立的形象出现,与其说是一个形象,不如说她是一个符号,是传统的年轻女性的代表:待字闺中,听任父母媒妁给自己安排一个门当户对的“爱情”。小说中虽然没有对她直接的描绘,但通过顺顺对傩送的婚姻的安排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偏向于物质层面的封建传统婚姻的影子――要门第,要碾坊做陪嫁,婚姻这一生发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似乎注定了要捆绑于物质上的这一宿命。与此同时,翠翠便成了一个绝然不同的精神层面的象征。翠翠的淳朴善良以及她对爱情那朦胧的向往,不仅成就了翠翠美好纯真的形象,同时也熔铸成与封建宗法制度相对立的真挚人性。显而易见,翠翠与碾坊主女儿的对比,孰是孰非已是昭然。而老二最终也未和碾坊女结合,笔者认为这也暗示了人性的一个小小的胜利,使人们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从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信念。

二、细节描写上的对比:日常生活与节日活动、城内和城外

先说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的描绘。小说的环境与场景,是一个“边城”,这里远离世俗的喧闹,平静而安详。小镇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尤其是摆渡老人的生活,日升日落,波澜不惊。或许有人会因为这日子过于平淡本真而忘记了这一环境的存在。然而,这平淡的生活正是翠翠的成熟以及老大老二历练成长的典型环境,它造就了整个湘西的淳朴风情。与此相对比的,是引人入胜的龙舟竞赛,那是个热闹的季节,同时也是种种情愫渐然生出的温润土壤。翠翠与老二正是在这样的场合相见,各自平淡的生活在此时交汇,碰撞出生活的激情。在这里,日常生活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人性及其他各方面,节日活动给了他们另一种表现的机会,渲染了生活的宁静和民风的淳朴,同时也是世情的碰撞和人性本真的萌生。

再说城内与城外场景对比。一间屋、两个人、一条船、一条狗,这就是渡船老人的生活,简单而安宁。而整个边城小镇也就在这种简单和安宁中兀自塑造着属于自己的人情世态,“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只需,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平静的生活,使得这里的生民也无不受到了渐染,普通的市井细民自不必说,连军官也无不带有某些良善的色彩,让人感到的是平和,而不是卑鄙和龌龊。小说中这个纯美平静的边城是大多数人都心向往之的吧,向往到甚至忘却了那个时代这个“边城”之外的情形。“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不仅“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恐怕也不太容易被读小说的人所感到。因而,这种“城内城外”的对比,是隐藏于小说背后的,正如璀璨的明珠让人忽略了周围的黯然,然而也正是这一对比,让人们稍一留神,便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俗世中,陡然生出几分渴慕来,渴慕那份平静与安宁,同时也在严酷的现实中不断呼唤着朴实而本真的淳美人性。

小说都不是毫无来由的,它应该是折射着作者的某种期盼。《边城》中湘西古镇的淳美,或许并不见得就是一时一地的真实写照,但我们从作家的苦心经营中去发现、领悟到的就不仅是作者对人性的呼唤,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期盼。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1998.

[2]唐.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李猛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35100)

上一篇: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文本分类的案例研究 下一篇:浅议白先勇小说中的传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