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从头到脚”进行

时间:2022-08-28 08:05:22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但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发病范围广,很多人担心、害怕,应对起来却有些手足无措。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际,中国糖尿病联盟常务副主任委员刘尊永教授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提醒糖尿病患者——

刘尊永教授是本刊编委,也是我国第一部《糖尿病综合防治规划纲要》的起草人,是“五驾马车”综合治疗糖尿病专利的发明人,是提出内科为基础外科为手段治愈糖尿病的世界第一人,他首创糖尿病综合防治“STD超强化治疗”,使我国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由20%提高到60%~80%……多年来,在致力于中国糖尿病综合防治的同时,刘教授还孜孜不倦地为本刊发展献计献策,为糖尿病科普事业尽心尽力。他作为培训老师还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举办的内分泌主任高级技术培训班,常奔赴全国各地举办糖尿病防治培训班,为大众普及防治知识。

曾有一患者因视力下降,眼前有飞蚊黑点,在当地医院就诊,可治疗一段时间后,视力没有出现好转,眼前黑点仍在。刘教授知道后建议其查血糖,看是否是糖尿病在作怪,结果血糖19.8mmol/L (毫摩尔每升)严重超标,诊断糖尿病。可患者不相信,说家里没有人患过糖尿病,自己也很少吃糖,怎么会得糖尿病。在刘教授的耐心劝说下,予以降糖等治疗,其血糖控制很理想,视力也逐步好转,患者这才相信自己的眼病真是糖尿病引起的。

刘教授告诉记者,类似的例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为糖尿病发病多无明显的症状,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往往因其他病症(实际上是糖尿病并发症)求医,才检查出患了糖尿病。这些患者往往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起来费时费事。因此,刘教授提醒大家,每年体检的时候最好查查血糖;身体肥胖及患病久治不愈,也要查查血糖。

“从头到脚”话说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也的确如此,糖尿病的并发症波及范围广,从头到脚无一幸免,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血液不断地在体内循环流动,血液的改变可以引起全身组织的生理生化的改变。血糖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首先侵害的是毛细血管,最容易堵塞,局部组织得不到营养,就会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最早出现的有眼底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病变如下肢和足的损害,因为这些部位都是毛细血管分布密集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大血管的损害,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刘教授介绍说,血糖升高对身体器官的影响如下——

脑:动脉硬化、中风。大脑的血供最丰富,高血糖的糖毒性可致脑动脉硬化,严重时出现中风。

颈动脉: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即颈动脉有“丫”的枝杈,在高血糖的情况下极易形成血栓,游离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进入脑血管,形成脑梗塞,严重危及生命。血管病变还可引起颈动脉狭窄,导致大脑血供减少,出现头晕、头痛等表现。

眼睛:视力减退,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眼睛病变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的表现。

口腔疾病:牙周病,牙龈出血,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心脏:冠心病、心肌梗死。目前有专家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概念,就是说无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有同样的心脏危险性。

肝脏:肝脏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肝脏本身能合成糖原,对血糖也能起一定调节作用。糖尿病患者容易同时伴发脂肪肝。

胃肠道: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便秘、腹胀、腹泻更是常见。

肾脏病变:肾脏血管微细,高血糖会堵塞肾脏血管,致使肾脏缺血。严重者出现水肿、肾性高血压、肾衰竭甚至尿毒症。高血糖增加肾脏对血糖的重吸收也是升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生殖系统: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性功都能减退;男性功能障碍最为明显。

下肢及足部:下肢血管的血液回流本来就困难,糖尿病黏稠的血液更难回流,长期下来下肢血管闭塞;导致足部易感染、溃烂,且伤口愈合慢,形成糖尿病足。

只查空腹血糖漏掉60%~80%糖尿病

了解糖尿病可能引发的问题,在出现相应症状时就要考虑到糖尿病的可能。只有明确诊断才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

对糖尿病认识不足,这是一些患者出现并发症时,仍不相信自己患糖尿病的原因。刘教授告诉记者,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对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出现有着深远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采取空腹血糖试验作为初步筛查糖尿病的手段。如果仅靠检查空腹血糖来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可漏掉60%~80%糖尿病。因为在糖尿病早期或前期阶段,很多人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完全正常。

因此,只查空腹血糖是不够的。刘教授强调,直接进行糖耐量试验很有必要。

不吃药不打针,血糖正常不是梦

刘教授强调,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应尽早处理,这是预防出现并发症的关键一环。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则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以往,有许多医生遵循传统的“升阶梯治疗”模式治疗糖尿病,即先要求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因饮食治疗理论和实践脱节,患者在家里难以按照多少克来计算自己的摄入量,因而效果通常并不好;运动治疗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运动无检测,运动量多少有治疗作用,患者不清楚;然后对患者开始单一口服抗糖尿病药治疗,缓慢递增药物剂量,等单一口服抗糖尿病药的药用剂量达到最大剂量时,血糖控制不理想,再增加另一种口服药治疗或多药联合治疗;如果血糖仍控制不满意或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考虑使用胰岛素。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传统的“升阶梯”治疗模式,可一时把血糖降下来,但对糖尿病的发展并无阻挡作用,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难以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达标的“绊脚石”。

因此,现在更提倡“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早联合用药,尽早胰岛素治疗”。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行超强化治疗,即在短期内2~4周采取超强化治疗(多采用4针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及教育、饮食、运动、监测等)手段促使血糖到正常的水平。然后再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有的患者可以停药,这种“降阶梯治疗”可创建长期“蜜月期”(缓解期)。据国内外的资料报道以及我们的经验表明,有的患者可不吃药不打针血糖保持正常可长达几个月、几年,甚至10几年。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糖尿病,依据自己的胰岛功能的测评结果,早期行超强化治疗。

采访最后,刘教授还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很有必要,这也是预防并发症出现的好办法。无论是糖尿病病情轻者或是重者,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治疗,患者都应认真监测并记录自己的血糖情况。

上一篇:福建1-4月份种植业生产形势分析 下一篇:完美肌肤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