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28 04:57:41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中职教育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基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发展;问题;对策

G718.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多因素,要解决好形成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认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和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2) “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3)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4)区域特色优势不凸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已日渐进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政府在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会尽可能完善各项有利于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建设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中职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为农村开发大量人力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良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村中职教育中获得发展。它将是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民众也会看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纠正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解放思想,转变以前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农村中职教育将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选择,从而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主流化。

2.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提高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量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应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结合区域优势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也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分析农村的具体区位优势,未来应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十分明显的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由此可见,根据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的区位优势,开放中职教育培训的年龄限制和实行灵活的学习时间,依据当地的经济特色调整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开办农村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是不同的,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成为其辅助区域优势形成的助推力,促进区域化发展特色化。

4.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化。依靠学校力量来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是国家。而未来,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各地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趋势之一。“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以“订单”形式向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互惠互利。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能变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5.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双师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却能一举四得,除了前面的两得,第三得是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得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和就业岗位,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科学研究合作,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的合作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逐渐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样学校教师也能走进企业,完善自己教学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趋势,为农村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有力的师资保证。

6.开展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职业工人准入制,努力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类学校应积极担负起各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深造的双重责任,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结束语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Y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珠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65

[2]吴宏.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办学模式[J].内江科技,2000,6.17-18

[3]徐金林.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J],中国培训,2006(8)

上一篇:探究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上的应用 下一篇:可视化技术在电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