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镇涛:语文教坛不老松

时间:2022-08-28 12:56:49

洪镇涛:语文教坛不老松

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间,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经历了三次改革的浪潮,每一次浪潮的生成都是以一批教改精英的涌现为标志的。他们开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各自不可替代的贡献。回顾语文教改的历程,的确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七八年”。但洪镇涛先生是一个例外。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拨乱反正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浪潮中,镇涛先生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系统主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八字教学法”,被叶苍岑先生誉为“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方向”。那时他尚年轻,但已崭露头角,英气逼人。20世纪90年代初,镇涛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学习语言”论,并在之后几年里付诸实践,探索把教改的重心自觉地直接推向本体层面,基本形成了本体论的语言教学新体系。那时的他,高举语文本体改革的大旗,生气勃勃,独领,把开始下行的语文教改推上了深化的轨道,掀起了不大也不小的第二波改革浪潮。

新世纪以来,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新一代教改精英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三次浪潮中,镇涛先生不知老之已至,以坚韧执着的精神逆袭教坛:扩大教改试点,讲学,上示范课,编写新教材,为推广语文本体改革不遗余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本体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人们惊奇地看到,他仍然是“精神抖擞,两眼放光”,老而弥坚,屹立不倒。

一个改革者,能在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已是大不易;如果他能横跨两波浪潮,不间断地贡献力量,那肯定是凤毛麟角的人中英杰;如果他在三波浪潮中都能独树一帜,并持续产生重要影响,那一定是一个传奇。洪镇涛先生用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毅力为我们书写了一个语文教改的不老传奇,他就是中国教坛的一棵不老松!

洪镇涛的语文本体改革为何能持续三十余年?原因当然很多,主观的和客观的,个体的和群体的,必然的和偶然的。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所提出并不断付诸实践的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适应了我们时代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多元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本质就是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语文教改的本质也就是要不断满足广大学生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这是一切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镇涛先生举起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大旗至今不倒的秘密所在。

“学习语言”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它把叶圣陶力主的“语文工具论”的优势几乎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语文本体”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和课题,“学习语言”论及其实践也为语文教改迈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广阔空间。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对语文教学需求的多样性,语文教改必须坚持百花齐放、多元发展,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本体改革也就仍然有生命力。

(邹贤敏,湖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授,《中学语文》杂志主编,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目录复习法”在高三政治复习中的运用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