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

时间:2022-08-27 11:35:27

试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并从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初中物理;精选习题;指点;引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29

众所周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习题课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需要上好的一种课型,并且该课型也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起到了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作用。所以,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在如何上好习题课这一方面下功夫,并且要着实提高物理习题的针对性,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尝试着对物理习题课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措施及点滴体会作一简要阐述,希望能给师生带来帮助。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物理学习中,物理的定律和公式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即: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的复习,以便其在做习题的时候能顺利地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认识规律让其灵活运用物理定律和公式来解决实践问题。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运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这也就为培养学生牢固地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做好了准备。

二、物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为学生精心选择习题

在掌握了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就变成了习题课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要想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典型习题来练习。下面,笔者介绍三种教师精选习题的方法。

1. 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何一科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最终是要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便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紧接着,笔者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一问题。学生又兴趣高涨地开始计算,课堂气氛好不活跃。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笔者如此编排的习题不仅能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使其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2. 注意物理习题课中的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并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密度应用的练习中,笔者选用了这样一道题目: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题目提出后,笔者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所以,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紧接着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千克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来引申并扩展学生的思路。这样,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练习,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运用一题多变,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物理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习题进行变化,从而引出一系列与本例习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进而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目以后,教师就可以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或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很显然,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可以很容易地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彻,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就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笔者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三步解题:(1)求总功、(2)求有用功、(3)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地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综上所述,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其物理思维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埠河中学 434302)

上一篇:荒芜毛竹低产林恢复期经营效果分析 下一篇:谈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粗浅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