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时间:2022-08-27 11:30:11

临床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医学检验 分析前阶段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24

检验医学近来发展很快,新的检验项目不断出现,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于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这就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3个阶段。而分析前质量管理更为重要。那么何为分析前质量管理(ISO/DIS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中将其定义为: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此期终止。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也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这方面需要医师、护士甚至患者的参与和配合。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保证,加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充分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保证了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医学实验室检验的质量。

与临床的相互沟通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前提。只有临床医师开出信息准确完整的申请单,并留取到患者高质量的标本,检验人员从事的检验工作才有意义。首先,化验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然后检验人员要配合指导临床正确地留取标本并送往检验科;最后检验科对送检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于与临床相互沟通。因此,很好的与临床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基础。

患者的准备

标本来自患者,患者的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应注意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采集标本的质量。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和药物对检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甘油三酯大幅度增高;某些甲状腺素类制剂可造成血糖的增高和胆固醇的降低;所以,采集标本时要提前让患者做好准备,保持稳定的情绪,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采血前24小时禁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空腹采血禁食12小时。但过度空腹,达24小时以上,会影响某些检验结果。例如:空腹48小时,血清BIL值升高,而GLU值降低。

样本采集

这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最关键的一步,要重视下列环节的控制:①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对标本各种成分含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为体内有些化学成分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所以采集血液标本尽可能晨起空腹时采血,并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采集尿液标本则需留晨起第1次排出的中断尿,这样可以保证各种成分稳定,pH值低,有利于保持尿液有形成分的完整,易于检出阳性结果;尿早孕实验,应在怀孕后35天后送检;大便检查应取脓、血病理部分送检。②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标本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采集部位。③样品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例如:静脉采血时,通常规定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采血,止血带使用后1分钟内采血,见回血后应立即松开,以保证血标本质量。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同时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采血至标定容量时,拔出静脉针,这时马上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

标本的运送及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也应暂时放置冰箱保存,有的血清标本可冰冻保存,但防止反复融冻。标本采集后切忌在室温中放置过久,放置过久会造成某些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及酶活性的降低),还可造成溶血现象的增多。标本应有专人送至实验室,输送过程中要防止标本容器的破碎和标本的丢失,送检标本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因此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以及检测过程中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安全。检验后标本不能立即处理掉,应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要有专人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

综上所述,做好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得到准确临床检验结果的重要保障。为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必须慎重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检验科室要不断加强与临床的相互沟通,重视指导患者检验前做好各项准备,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样品的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只有这样,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保证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上一篇: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的新方法 下一篇:从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谈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