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日用器物的发展关系

时间:2022-08-27 11:26:33

浅谈人与日用器物的发展关系

摘要:从敲打石器到铸造青铜;从手工造物到机器大生产;从信息产品到交互产品的迅速发展,日用器物的产生和发展无一不是伴随着人类需求而产生的。从人类用石头打制第一件工具开始,人类对器物的需求与渴望就随之产生了。本文主要简述了在物质世界极度匮乏时;物质世界比较丰富时;物质世界高度发展时人与日用器物的关系概况。进一步阐述了人与物(器物)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人不断创造物(器物),物(器物)也在不断促进人的发展。物(器物)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道具。

关键词:人;器具;产品;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78-02

一、有关日用器物的思考

日用器物和人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器物都是人为的结果,而且无论什么人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审美观念和使用价值来选择使用器物。世界上所有的器物,不论大到何种程度,也不论小到何种地步,归根结底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都是为人类或使用,或赏玩,或拥有的,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经济实力增长的快慢,财富拥有状况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标志。所以,器物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中不可缺少的。

设计的产生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伴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无论这种需要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当人类需要喝水时他们打制了陶罐;当他们感到寒冷时,兽皮的衣服便产生了;当他们需要狩猎时,便又发明了长矛和弓箭。由设计之初的陶罐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容器;由当初兽皮的衣服到今天款式各异的服装;由狩猎时的长矛和弓箭到今天的尖端武器足以说明人是在不断创造物,物也在不断促进人的发展。

二、人与日用器物关系简述

工业设计研究的对象是人、器物(产品)、环境、社会和文化,那么器物对人的意义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安全感,尊严,享受生活,使人有更高的追求。日用器物对人是一种心灵的蔚籍,是生活形态的支撑,器物和人可以建立联系,比如情感的联系,使人不孤独。器物需要发挥一种作用,使达到人与物的和谐。人们对情感的追求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凭借于物质的手段来加以表达和实现的。器物也是生活方式的载体。

在物质世界极度匮乏的时候,人对物(器物)的追求仍然存在;当物质世界比较丰富时,物(器物)不仅使人得到功能上的满足,更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当物质世界高度发展时,人和物(器物)的良性发展构成社会的和谐。

三、人与日用器物的关系

(一)物质世界极度匮乏时

在物质世界极度匮乏时,由于一些物理缺陷和心理缺陷使人们迫切追求器物的存在。以此为目的的器物只能给人提供生理上的辅助,作为人体作业器官的延伸,所以人与器物的关系为单纯的人与物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生活形态与物的关系可以定位为生存与工具,进而发展到生存与道具。

首先,生理缺陷是人对物(器物)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经常形容英雄人物有“鹰一样的眼睛,熊一样的力量,豹一样的速度”,原因就在与人和这些动物相比,明显缺乏生理上的功能性。人类学家舍勒认为,人类缺乏专门化的器官和本能,因此,就只好把自己的能力投向明智的改造预先构成的自然条件。因为像人那样感官器官装备的那么差,只拥有不充分的本能,所以就必须借助外力作为人体器官的延伸。

尽管今天人类能力的扩张使我们逐渐忘记了远古时代对这些功能的崇拜,但这些能力却不折不扣地导致原始人以某种方式进行弥补。就拿中国的筷子来说,东方人使用筷子有5000年之久,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关于筷子的起源,有种说法是:古时候,用大锅煮食物,往往煮熟后许久,锅上还热腾腾地冒气,饿急的人常常急着吃而烫到手,于是用两根树枝将食物从锅里捞出并送到嘴里。筷子不断改进才变成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端是圆柱形,另一端则是棱形。这样才能更好辅助人手完成各项工作。

另外,心理缺陷是人对物需求的另一个因素。正如卓佩斯基在《器具的进化》中所说,不论发明的灵感是自发还是善用社会资源,创造发明的中心思想是对现状的不满,进而寻求变化。

曾经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电影《孔雀》里,若以设计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人对物的追求仍然存在。影片描述了70年代中国北方普通人的生活,除了有时代的烙印之外,更多的是人们对物的渴望,而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刻板标志。即便在那个年月,作为既非官僚政客、也不是志士仁人的普通老百姓们,也仍有可以追求而不受制度制约的美好东西,所以,在物质世界极度匮乏时,人对器具同样有需求。

(二)物质世界比较丰富时

当物质世界比较丰富时,人不仅仅为了生存,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享受,与此相对应的物(器物)不仅仅使人得到功能上的满足,更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为此,物便承载了更多的涵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或是道具,而是精神和情感的载体,与此相对应的生活形态与物的关系定位为生活与情感。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在满足生理需求以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显得特别重要。美国心理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人性化的实质。他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作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

生活中的器物,就是人类制造的物质财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器物,它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诞生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器物也在不断进化。从第一块为了生存而敲砸的石块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产品,它们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必须品,产品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的使命正在由“工具化”向“角色化”转变,它们既是人们向外表达自我的表现,更是与人们情感交流的朋友。

(三)当物质世界高度发展时

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物质相对富足,人如果没有物便不称其为人,物如果离开了人也不称其为物,人和物的结合体才能构成社会,人和物的良性发展才是和谐,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和社会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生活形态与物的关系定位为生态与和谐。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物质的情感性有十分睿智的见解,他认为情感性是可以外化与物质和商品之中的,人与物质世界的感性关系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具有意义的,因此给予产品更多的关注,为产品注入人的情感,那么产品就不再是单纯的物,它将成为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使人类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当物质世界高度发展,人和器物共同构成社会,人不断创造物,物也在不断促进人的发展。

四、结语

在原始社会,人的力量相对弱小,为了生存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对器物的需求,从而导致器物的出现,随着技术的出现,技术改进了造物的方式,从而满足了人们发展的需求,物对人是一种心灵的蔚籍,是生活形态的支撑。物由人的需求来决定并存在与环境空间中,物的发展方向参照需求从人的需求和环境机能来分析,来决定。人在不断创造物,物也在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变的越来越聪明,促进人的积累发展,物不单单是个物体,不仅仅是个产品,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道具,是生活方式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美]亨利·佩卓斯基编著.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黄厚石,孙海燕编著.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

[3][美]DONALD.NORMAN.情感化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基于性别角色的两性服装模式分类 下一篇:图形设计在广告招贴设计教学中的创意思维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