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27 09:16:07

政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提出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政治课堂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改进学习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倾向,似乎有了合作学习就等于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面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断。

案例一:

教师:请同学们发起一个《节约资源》的倡议书。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2分钟,最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A组:组长发言,讲了近两分钟,其他同学认真听讲,适时补充两句。

B组:两位同学热烈讨论,记录员认真记录。剩下的同学乘机闲聊、说笑,甚至用书打闹。

C组:两三个同学抢着讲,声音越来越大,记录员不知道该记录谁的发言。

D组:同学间互相推让,谁也不发言,一些同学心不在焉地坐着。

……

老师:哪一组先汇报?(同学你推我,我推你,最后不得不由老师点名回答。)

二、问题的思考及教学策略

1.建立合作小组=建立自然合作小组吗?

在日常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单一合作形式,而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多人小组、自愿组合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2.每节课都必须合作学习吗?

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就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使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那么哪些内容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呢?

(1)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利于真正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教师应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实现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目标。

(2)结合生活实际,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疑点。

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必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多元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当问题富有争论性或者问题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时,运用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通过相互间的思维交流与碰撞,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

情境片段一:14岁的张小小(化名)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赌博,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她会求爸爸不要再打她的。

讨论一:你认为张小小会听奶奶的话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组织辩论。

辩论二:“家丑不可外扬”PK“家丑应该外扬”。

情境片段二:当奶奶跟爸爸说了以后,爸爸却变本加厉,张小小“旧疤未愈又添新疤”。 张小小在绝望之时,无意之中发现了奶奶的安眠药……她会把药吃下去吗?

讨论三:她会把药吃下去吗?为什么?

情境片段三:而当张小小又被爸爸一顿暴打后,她决定用合理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讨论四:请同学们为张小小想办法,她可通过哪些途径讨回公道?

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案例情境,案情悬念层出不穷,问题又颇具开放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的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讨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通过问题情境―提出讨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观点雏形―组内交流研讨、教师广泛参与―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完善―教师评价陈述,实现师生共进的目标。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见解,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就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必须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使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善于调节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4.教师应如何评价?

在合作学习评价中往往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三是偏重于对小组学习中的科学知识评价,忽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是对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首先,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其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上一篇: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小学计算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