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打工劳动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7 07:51:54

大学生短期打工劳动保障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身份;劳动保障

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日益成为的社会热点问题,原因在于:其一,大学生假期期间的“打工”现象,会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常态之一;其二,大学生假期期间的“打工”所遇到自身权益受侵害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大学生假期“打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对于大学生而言,假期“打工”能够获得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

2.对于另一方――用人单位而言,灵活的用工方式也已经是社会所普遍认可和实施的劳动用工方式,企业利用灵活的用工方式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相契合。

二、大学生短期打工的身份定位

我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对劳动者的界定都是和相应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这样,大学生的打工行为就不视为就业,也就无法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范维权,只能是根据《民法》的相应规定维权,但是《民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在社会地位、信息、经济以及时间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大学生来讲是巨大的障碍。那么大学生的劳动保障可以依赖的制度有哪些呢?

1.国家劳动法律的立法宗旨。国家有关劳动法律的立法目的体现了在劳动领域价值追求,以《劳动合同法》为例,“其作为最集中体现一部法律基本价值判断准则的立法宗旨,它的确立关乎我们对于一部法律的性质的基本认识,其立法宗旨的表述四易其稿,没有变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一直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一直强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这点上看,劳动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保护劳动者,特别弱势劳动者,比如大学生打工者就是劳动立法的目的之一。

2.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非标准用工的一类形式,主要是以小时工为主要形式。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合同法》第68条也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大学生打工相当多的是在服务行业,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和非全日制用工很多方面比较契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用人单位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发生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被鉴定为伤残5~10级的,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一次性结算伤残待遇及有关费用。如果对大学生打工采纳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那么对于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为,保护大学生的权益是大有裨益的。

3.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首先,劳务关系中双方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次,劳动者的一方自行安排劳动活动,承担劳动风险;再次,酬金的支付是一次性的;最后,合同的形式和适用的法律也有不同。从大学生打工的事实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和劳务关系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薪金的支付一般是在大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也需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这样的话,维护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可以参照劳务关系处理。

三、解决途径

1.建立相应的解决机构和直接解决机制。根据《民法》规范解决劳动保障问题是大学生的唯一制度化解决途径,但是法律途径相对于行政途径而言,效率低,程序复杂,作为劣势群体大学生通过司法渠道保障自身权益便会遭遇更多的困难。相应地,如果在劳动保障部门内部建立起专门针对大学生打工的部门和机制,就可以对作为劣势群体大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行政救济。

2.订立劳动协议以保留及作为不能签协议的补充证据。为劳动过程的另一方,劳动协议是劳动者保障自身权益,进行事后救济的书面证明,是维护自身权益最为有力的证据。大学生在打工时要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协议保护自己权益,即便在特殊情况之下,未能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协议,也要保留诸如工资单、上岗证和出勤等证明材料,以便日后维权作为证据。

3.学校作为学生的人身依附的主体,负有相应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人身依附的主体之一,学校可参照《民法》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办法》为大学生的打工行为提供更多保障。

4.学生也应提高自我维权意识。保护劣势群体的利益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建立长效的、顺利运转的机制才能有效保护诸如大学生这样的劣势群体的权益。

上一篇: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分析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汽修专业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