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时间:2022-08-27 07:00:11

浅谈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摘 要: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及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成为司法审判中必要行使的权利,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难免自由裁量权行使会出现纰漏,影响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司法公信力,因此研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与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官 自由裁量 运用 把握

随着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民众要求司法公正的呼声愈来愈高,如何有效地规范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设立科学的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运行机制,切实防止形式合法,实体不公的裁判,探索设计一套完善合理的监督制度将成为本文思考的重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但凡是规则,就无法面面俱到。法律的抽象性使其不可能针对审判实践中所有复杂多变的情况一一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作为连接法律与案件的纽带,法官如何正确、合理地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对保障审判公正与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一)、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含义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刑事审判中,法官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对案件自由地做出主观的判断。刑事自由裁定权既是自由的,但有不是无限制的,它是一种在"合理范围"内行使的权力。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大小,取决于各国刑事法律的规定。其合理性则关键在于如何对行使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

(二)、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主要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内容,其中包括案件级别管辖的确定、审理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对违反法庭秩序人员的处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规定的内容,包括原则性规定下、概括性规定下、选择性规定下的自由裁量权适用以及刑罚执行方式的适用。

二、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意义及价值

(一)、现实国情决定了刑事案件判决的多样性

地区和经济发展差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分布不匀,由此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的消费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区分,难免造成量刑不合理。 如果一概而论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不同民族和文化区域、不同年代的刑事案件统一量刑,则必然有显失公平现象的发生。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刑事自由裁量权,才能保证量刑的相对公平。

(二)、刑法典的局限性和个案的多样性,使得刑事自由裁量权成为对刑法典的有益补充和灵活运用。作为国家的基本法之一,刑法典的普遍性、明确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它的威严不可撼动,却也限制了它时刻跟随社会发展而迅速完善的周延性。也就是说,刑法典只可能是一个模糊的、缺乏发展性的基本规则,而刑事自由裁量权则弥补了这一点。作为刑法典的补充和灵活运用方法,刑事自由裁量权可以辨证地对待问题,并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极大完善了刑法典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功能。

(三)、刑事自由裁量权可以针对法律条文的局限性进行有益拓展。某英国著名学者曾说过:"法律对于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理解形式,犯罪行为对法律却有无数种规避方式。"也就是说法律明文规定的条例远远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同一种犯罪行为,可以有很多种外在形式,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就必然会遭受蒙蔽!当我们面对隐藏了其真实目的的犯罪行为,通过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可以剥离其虚假的伪装,直击犯罪行为的本质。

(四)、刑事自由裁量权为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发挥空间。法官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冷酷的,原因是法律带给人的不可撼动感以及法律条文的硬性规定带来的唯一性。但法理不外乎人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除了依据法律的规定,还必须参考一些其他特定因素。

三、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造成的量刑不当问题。在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个别法官认证方式单一,判决草率,没有遵循刑法精神和社会实际,仅凭个人臆断或者个人善恶观,胡乱定罪量刑,造成刑罚不公正现象。 法官缺乏专业素质造成的错判、误判问题。该问题多见于偏僻地区某些基层法院中,个别法官执法素质低下、办事马虎,甚至于有连初中文化都没有学全的人也顶着法官的头衔草菅人命,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造成错判、误判。

(二)、法院内部因素。如合议庭制度名存实亡,合议制运行中承办法官制度导致"合而不议";未完全吸纳人民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员实际作用发挥微弱;法院管理及运行体制行政化,法院及法官行政级别格式化、上下级法院关系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业务运行行政化及法官人事管理行政化等及审委会、内部汇报等制度影响法官合理合法行使自由裁量权。

(三)、外部因素:1、行政干预司法。由于法院的人事、财政都受制于地方政府,现实中,政府官员干涉法院审判的例子比比皆是,法院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2、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不适当的介入,带有倾向性的案件报道或评论可能给社会大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使法官基于媒体的影响和社会大众舆论的压力,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3、其他法外因素。如有的领导和机关根据一方当事人的反映提出倾向性意见,甚至要求法院按其意见办理,否则将对法院的工作设置种种障碍,或出面说情或通过法院领导过问等。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合理把握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原则

法官自由裁量的主观性决定了裁量者的出身、阅历、性情、经济状况和学术素养等个性特征都将给裁量带来重要的影响,克服裁量时非理性因素,保持裁量的客观性,防范态意裁判,避免裁量的失真或疏离,必须确立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般性原则。

1、合法性原则。法官对案件的决断,关键在于法官用逻辑的方法,以法律来演绎现实生活,以体现法律正义、秩序,更好地运用规则、解释规则。

2、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原则。"自由裁量的正当与否,应接受法律规范的目的与判决的社会效果的检验" [1]。这里的社会效果的检验主要就是裁判的合理性的反映,体现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原则。包含社会基础的价值观、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共政策、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风俗习惯等要素。

(二)立法上确立自由裁量权制度

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范围,审判权的程序性要求,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程序必须在立法上得到确认,否则,自由裁量权就不符合审判权的要求。

(三)完善审判公开制度

审判公开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司法公信力能得到有效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对自由裁量权而言,不但结果要公开,而且过程也要公开。

(四)重视裁判文书的说理力度

裁判文书作为审判程序的载体, 展示的是程序公正,作为审判结果的载体, 展示的是裁判理性。而合理的程序设置及完善的说理机制, 又恰恰可以保证法官运用自己的法律智慧和法律知识公正无私地处理纠纷, 宣示自己的责任、良知与水平, 从而让司法赢得公众的信任与信赖。"只是通过技术性或者逻辑性地分析法律规定,而将待决案件在其中对号入座,司法不具有能动性和适应性。"[2]适用自由裁量权的裁判文书的说理,其灵魂在于展示其自由裁量的过程,这样的裁判文书往往闪烁着法官智慧的光芒。

结论

只要人类选择了法律这种规范形式,就无法彻底消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无法排除法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主观价值判断。实际上,人类也没有必要去彻底消除自由裁量权,毕竟自由裁量权有其正面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去消除自由裁量权,而是如何去运用与把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能够合理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赋予了法官选择的自由,但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恣意判决,率性而为。正如有的法学家所说的那样,"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法官必须理性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才可以彰显法的公平与正义,符合社会公众对法的合理期待,提升司法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孔祥俊:《裁判中的法律、政策与政治》[J].人民司法,2008,(13)。

[2]梁彗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金鑫(1983-),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教育对西安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