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谈著作权转让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时间:2022-10-28 06:23:27

从案例谈著作权转让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摘 要:近年来,著作权转让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转让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保障转让安全的问题尤其突出。传统民法中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制度很难满足著作权转让中的需要,建立系统的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老鼠爱大米》著作权侵权案,阐述在著作权转让中建立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当前立法的现状和传统民法保护善意第三人制度在著作权领域适用的缺陷,探讨我国著作权转让中如何保护善意第三人。

关键词:著作权转让;善意第三人;无权处分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目前的著作权法对著作权转让中是否适用善意取得以及如何保护善意第三人没有规定,但实际上已出现相关纠纷迫切需要法律予以规制,而《老鼠爱大米》(又名《这样爱你》)著作权侵权案就是其中之一。该案中田传均与广东飞乐均基于对杨臣刚为著作权人的信赖而与之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进行转让。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转让公示的相关规定的欠缺,只能适用合同法的一般规定,认定表象权利人的行为为无权处分,而又无真实权利人的追认,因此合同不能生效,结果对善意第三人(案中的田传均与广东飞乐)显然是缺乏适当保护的。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是可以自由转让的,但在著作权转让中,由于著作权的权利人对其作品的虚拟占有方式等原因,容易发生著作权的重复转让、重复授权等系列问题,即所谓的"一权数卖"和由此产生的善意取得等问题。

二、我国现有立法的状况及不足

(一)现有立法关于著作权领域中善意第三人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规定,只有一个司法解释予以宽泛的规制,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第三款规定了免除尽了合理注意义务的出版者侵权时的赔偿损失责任,善意的出版者仅需承担停止侵权和返还不当得利的民事责任。此外,《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0条的规定不仅免除善意侵权的复制品持有人的赔偿责任,对停止侵权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善意的复制品持有人,还通过立法规定允许其通过支付合理费用的方式获得继续使用的权利。

(二)现有法律对著作权领域中善意第三人保护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对著作权领域中关于善意第三人的保护有部分规定,但是,这种程度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关于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规定法律位阶不高。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中关于善意第三人的规定分布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各个单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除了商标法、专利法为法律以外,与著作权相关的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规定仅仅为行政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中的一个条款。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法律位阶不高、缺乏权威性,它们的法律位阶远远不如商标法和专利法,因而其效力也大大折扣。

2、没有系统统一的关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规定。我国目前的著作权法中关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规定仅为各部门单行条例或者司法解释,这些规定和解释的标准和尺度各有不同,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制。虽然这些立法部门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但是产生的实际法律效果却差强人意,比如对善意第三人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时就会发生不同的法律效果,这不仅不利于著作权领域日益发展的需要,大大降低交易安全,也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3、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转让缺乏统一的登记公示制度。著作权的产生方式跟商标权、专利权有所不同,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著作权就自动产生。著作权是一种无需登记就可产生的权利,它的公示效力自然要大大低于经过登记才能获得的商标权和专利权,交易第三人对著作权的这种产生方式也缺乏信任。

三、完善著作权转让中善意第三人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

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的建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著作权转让中交付不具有公示性的缺陷,并使善意第三人对著作权转让变动的信赖利益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以下是我对建立著作权登记对抗主义模式的登记制度的一些构想:

1、以登记作为著作权转让的公示方式。登记是民法上常常用到的一种公示方式,著作权转让运用登记的方式也一样非常的适用,我们还可以对著作权转让的登记公示制度进行分类细化,它可能会是目前最好的权利公示方式之一。

2、采用登记对抗主义的登记模式。根据本文以上所述,相比登记生效主义,登记对抗制度具有低成本、易操作、方便快捷等特点,此外,尽管我们很难判定后受让人在转让过程中是不是善意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看出重复转让人在多重转让著作权中背后的不良企图,这也是违背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所以我们应该对重复转让人规定更重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防止这类"一女多嫁"的不良现象。

3、把变更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等规定加入到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里面作为补充内容。作为登记公示制度的补充内容,这些登记辅助的规定在正常的登记活动中出现需要变更权利主客体、对登记事项产生异议、进行预告保护在先权利等问题的时候可以起到很好补充的作用。

(二)将民法中有关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制度引入著作权领域适用

著作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民法的相关理念、制度在著作权的制度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建立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虽然能够很好的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著作权转让安全,但是只靠这项制度还不足以全方位保护到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因而我认为,在建立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民法制度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解决在著作权转让中善意第三人保护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借鉴民法制度中有关善意第三人保护的法律规定,民法制度运用表见、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等制度有效地保护善意第三人在交易活动中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用民法中表见制度、无权处分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规定来解决著作权转让中善意第三人保护的问题,特别是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参考文献:

[1]苏平.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张玉敏.建立著作权转让登记制度,促进版权产业发展--从《老鼠爱大米》的著作权纠纷说起[J].中国版权,2006,(1).

[3]于海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制度的适用规则[J].学术研究,2003,(2).

[4]蒋万来.知识产权与民法关系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黄玉烨,罗施福.论我国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的构建--从著作权的"一女多嫁"谈起[J].法律科学,2005,(5).

[6]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王国柱.知识产权善意取得的合理性分析--兼论知识产权制度与物权制度的兼容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简介:罗榆,学校:湘潭大学,学院:法学院,专业:民商法,学号:201230040746。

上一篇:服装品牌营销现状及策略分析 下一篇:我国制造业在区域上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