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时间:2022-08-27 05:41:54

浅谈历史教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摘 要: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兴趣、感触等内心体验;态度,既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指由此而升华到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指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总的看法。从情感到态度再到价值观,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层次,是不断地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则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试结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谈点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50-01

新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中用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显示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什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又如何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切实地贯彻,前辈和同仁都有过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在拜读他们文章之后,也想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通过研究表明,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加以研究,而且应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哪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合过程。情感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正是由于情感是人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生命的必然活动。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研究它,适应它,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适应了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

二、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是个体面对个人与集体、国家,个人与他人,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这三种社会道德关系的具体呈现。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而没有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三、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过分强调历史的政治教育功能,所以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教师唱主角满堂灌,学生当观众漠不关心;重管教而不重自觉;追求教学统一,反对标新立异;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探究质疑”。 这样的现象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该是有较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这样的教学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各种束缚,彻底解放孩子,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去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孩子大脑的开发者。正如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就应该是“火种”,把学生的“火把”点燃。因此,教师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强调质疑,在质疑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力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比如在对历史有关人物进行评价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洞察分析,也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试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一来,既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便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教育如何去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认为说到底就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人才资源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使用时代要求的人才的问题。综合以上观点,而这一切的关键又是在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问题解决的根本所在,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吧!

上一篇:黔北地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分析 下一篇:浅谈基于单片机的温控装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