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开展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时间:2022-09-02 04:55:44

谈如何开展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必须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面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分析其与企业合作的制约因素,探索一条真正适合财经类高职院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财经类高职院 校企合作 新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走进企业就能直接进入一线的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而合作办学就是紧密结合的极致。高校与企业合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 日本等都建立起有各自特色的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其发展一直缓慢,经过多年的发展,纵观我们身边的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普遍,即使有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制约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院将把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作为重点和目标,力求在促进财经类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下,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企业需求,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高技能人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院社区服务特色和功能,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且在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区域发展状况,提出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使之遵循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校企双方的客观实际、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互信任、坦诚相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尽可能灵活多样。

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校企联合办学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政策方面。对于高校来说,种种政策不利于调动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服务。从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创新、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投资高科技的风险很大,缺乏国家在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因而企业不愿或不敢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与财经高职院校合作。二是体制方面。学校缺乏办学自,僵化办学模式和观念较难转变,一些企业缺乏人力物力支持,难以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使学校在利用企业的生产工程环境方面存在较多困难。三是观念方面。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职院校成为一个较为封闭的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许多院校显得很被动,一时间观念上还难以转变过来,对于开展校企合作这项工作还没有充分的重视,甚至有不少的高校教职员工认为校企合作有违高校真正的使命,是不利于教学和科研。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制约因素。本课题进行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提出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和各界企业的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创新能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及评估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笔者认为,只有满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展的需求,才会形成真正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政府要把财经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服务类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引人政府,保障校企合作的政策机制。政府对校企合作要予以重视;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应从法规政策上进行规范,建立相关机构予以引导,帮助校企双方沟通,科学策划校企合作重点项目,宣传校企合作新观念。只有政府把角色改变过来,校企合作才能有新的局面。

3.建立基于教师教育培训和评估的机制。教师是连接学生和企业的桥梁,因此教师素质必须得到提升,而提升的途径有很多,如邀请相关企业人员来开讲座,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交流中心等等。并且通过提倡教师经从传播知识,科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服务。

总之,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高职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取向。随着基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以及校企合作体系的逐步深入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媛嫒,郑喜群.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济学思考们.北方经贸,2008,(09).

[2]郑锡陆.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互利性分析[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韩爱群.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田.中国培训,2006,(12)。

[5]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叨’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上一篇:心理效应对批评学生的启示 下一篇:探究高职财经类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