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进课堂:识字、练字、传承文化

时间:2022-08-27 03:00:19

书法进课堂:识字、练字、传承文化

专家简介: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人,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顾问。

欧阳启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主编。

书法教育应与汉字认知结合

光明明:您教过语文课,对汉字的认知有一套自己的观点。请问您怎么看书法与汉字认知的关系?

欧阳中石:小学生学习汉字,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和认识的方法,摸清汉字的认知规律。总结起来看,汉字认知规律可以概括为“以形状物、以物相因、组合会意、化和成文”。例如,认识一个“木”宇,举一反三,和“木”相关的很多字,就可以记住了:“松”“杨”“柳”都是指一种树,软的木头就是“柔”字,拿斧子劈开木头就是“析”字。认识一个‘人’字,由‘人’字组合的“从”“比”“化”“北”等汉字,稍加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带“山”的汉字都有高的意思,带“扌”的汉字意味着要用手操作……抓住汉字的象形特征,分析字符的意思组合,便能基本把握一个字的内涵,知道一个字的意思了,掌握它也就不难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可以与认知相结合,这样既学了字,又写了字,一举两得。

欧阳启名:先生这套理论应用于书法,是十分恰当的。目前中小学普遍课时紧张,书法课如果只单单教学怎样把字写好,学习效率就低了。所以根据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编写书法教材时把学习书法与认识汉字结合起来,做到既练字,又识字。比如,我们在第一学段,重视引导学生认字汉字象形的特点,并出示汉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首先从字理上理解,这样就降低了认知的难度。又如学习基本字时,由这个字带出了一串含有这个偏旁的合体字,并对部分合体字作了各字符意思组合的分析。学生学习汉字,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更有效率了。同时,练写带有同一偏旁的汉字,对于该类型字的笔法和结构规律,学生也有了更明晰的认识。这样练习书法很好地融入了语文课程,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太多学习上的负担,还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上一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 下一篇:悦读人生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