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7 01:47:10

程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由此诞生了程序教学法,它是指教师有序地选择生物教学信息,逐步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和能力,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的学习来获取生物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够实施个别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笔者从“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一课内容的教学,谈谈程序教学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课始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这节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

1.“承上启下”法

它是通过复习旧课题引出新课题的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与先前学习内容的关系,从而让他们心中有数。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复习有关芽的知识:“芽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问:“花芽将来发育成什么?”学生回答:“花。”由此自然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注意所提的问题要精而少,要和新课内容最相关联。

2.“直截了当”法

它是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引入所讲授内容的主题。如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这些形态各异的花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花的知识。” 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却能起到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以问致思”法

它是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根据本节课所讲知识的疑点设计引言。如这课内容的第二课时,课始,教师提问:“‘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回答:“花生。”教师接着说:“花生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这种方法能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看书,如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概念、术语、插图、表格等。如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开花的概念;通过教科书上水仙、、月季的三幅插图,让学生知道这三种花是在不同季节开放的,主要受光照因素的影响。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掌握它,就得亲自观察、实验。如让学生观察月季花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花的颜色、花瓣的数量等,而对于花的各部分功能教科书上没有明确,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思考后再相互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根据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纠正学生的一些认知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精讲

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活动进行“诊断”,通过向学生提问来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活动的情况,并将问题归纳总结。第一,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少讲或不讲,做到相信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教材内容繁多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学生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正确答案。第四,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教师给予肯定或作适当补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应重点讲授,并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质疑释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和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质疑,使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知识的习惯,形成慎思明辨的科学态度。例如,有的学生提出黄瓜、南瓜、丝瓜等植株上不是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有的学生提出无籽西瓜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提出小麦和玉米为什么被称为果实……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论辩和思维能力,促进问题的圆满解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堂难以解决,教师可作“弹性”处理。例如,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大家不妨课后探讨一下,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避免了回答可能不准确的尴尬局面。教师千万不要使用压制态度来挫伤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总之,程序教学法有许多的优点,如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当然它也有缺点,如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较弱等。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获得发展。

上一篇:生物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下一篇:浅谈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