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7 01:20:01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摘 要 我国正处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发展阶段,由经济迅速发展吸引劳动力转移而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层出不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出发,直面留守儿童面临的困窘,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完善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 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Economic Transition

SUN Panpan

(Shandong Qingdao Jimo Tianh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 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trying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attract labor force brought endless, attracting people's atten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From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starting left-behind children face to face embarrassmen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related policies.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social stabilit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和城镇化迅猛扩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这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直面矛盾所在,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1 学习方面的表现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整体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在家里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同时,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经常逃学、翘课,甚至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身在学校、在课堂,但是心却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远方,不知停留在了何处,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1.2 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长久不能见面,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加剧了留守儿童情感脆弱的一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孩子而言,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独一无二的,本应来自父母的关爱,孩子却感受不到,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对比,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冷漠且又缺乏自信、自怨自艾等。同时,长时间缺乏父母关爱和对正确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引导,留守儿童感情得不到宣泄,对社会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在学校打架斗殴,和同学相处不善、冲突不断升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安全隐患。

1.3 安全成长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父母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监护人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效照看,这使得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风险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管理的“灰色”地带,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腐蚀。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社会风险评估不完全,很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极易受到意外伤害事故和刑事伤害事故。同时,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庇护,留守儿童更多渴望从朋友那里得到承认和拥护,很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走上违法或者犯罪的道路,受欺辱的则是其他留守儿童,恶性循环往复。

2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学习不好或者说学习态度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观和隔代教育监管不到位。父母外出打工后,缺少父母的情感交流和关爱。爷爷奶奶年龄普遍偏大,知识体系极度欠缺或者陈旧,对隔代监护不力,很容易照成留守儿童先天教育的不足,再加上,读书无用论长期在农村泛滥,儿童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学校通常侧重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管理,对其他时间难以照顾得到,也很难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管理教育。对一些难以管理的留守儿童,如果学习好老师还会过问,如果学习一般或者较差的,学校都放任其发展,不管不问。这也是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辍学的原因。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学校教育的投入也不尽相同,一些偏远地区办学条件极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情况的恶化。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分析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①首先,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不和父母一起,再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不利于良好心理习惯的养成。其次,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重视在学校期间的表现,家庭过于重视在家里的习惯,两者不能达到高度融合,共同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再次,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留守儿童心理素养和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这使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惯坏。同时父母远在遥远的他乡,过于重视用金钱对孩子感情的弥补,留守儿童有过多的零用钱,就会把钱用在娱乐方面,过度纵享娱乐,这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幼小心灵的腐蚀。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原有社会风气中充斥着一些庸俗的风气,各种不道德的、邪恶的观念,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论是意外伤害事故还是刑事犯罪伤害事故,每一种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其独特的诱发因素,同时也有一些相同的缘由。②这些因素包括自身的和外在的两方面。引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自身因素是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有效辨别风险的等级,接触危险的几率较大,遭受到危险的侵袭,而又自救能力不足,极易受到各种危险的侵害。引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外在因素是父母和学校教育及监护的不到位,出现监护的“真空”地带,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羽翼的庇护和关爱,给留守儿童遭受意外留下隐患。

3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社会化非常重要的场所。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程度和方式、孩子监护与教育的观念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社会化与成长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③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提高父母的监管意识,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关心和帮助,鼓励和教育孩子,并与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及时沟通,商讨对策。另一方面要明确监护人的监护职责,确保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监护。监护人不仅仅要照顾到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还要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催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

3.2 强化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要结合本学校的自身地域特点,切实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和改善管理方法。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变化,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褒奖分明,不能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引导和沟通,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孩子,要耐心辅导和教育,不能偏袒,疏于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3.3 完善社会的助推作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不断强化职能,发挥好协调和指挥作用,要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贯穿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始终。还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状况统筹管理,整合资源,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救助和管理中来,发挥政府在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担负应尽的职责。

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着我国农村发展的命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创建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维护社会稳定,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实现民族富强、和谐的中国梦。

注释

① 黄应胜,刘贵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的调查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② 董惠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③ 司永劳.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上一篇:魏晋时期官阶品位探察 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