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306例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时间:2022-08-27 01:18:22

产后出血306例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0953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大于500ml定为产后出血。采用面积法和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593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306例,发生率2.80%。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9―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成功的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2]。临床上观察不够仔细或处理不当,常常造成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问题。该研究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产妇早期产后出血病例306例进行分析,以阐述早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产妇10935例,其中合并羊水栓塞2例,治愈1例,死亡1例,其余均经抢救后好转最终痊愈。

1.2 出血量测定方法

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面积法及称量法。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1.3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500 ml。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及Fisher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阴道分娩占79%(8639例),剖宫产占21%(2296例),发生产后出血共30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80%。年龄29.5±5.2岁;孕周38.7±3.2周;初产妇8529例(78%),经产妇2366例(22%);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占45%(4921例)。

2.2 年龄与出血量

出血量500~1000 ml251例(A组),1000~2000 m146例(B组),2000~3000 ml7例(C组),>3000 m12例(D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各年龄组产后出血量及百分比

年龄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分娩总数 百分比*

15~ 7 3 1 656 1.68

20~ 68 15 3 3499 2.46

25~ 63 13 2 2843 2.74

30~ 53 7 1 1968 3.10

35~ 31 4 1 1094 3.43

40~45 29 4 1 875 3.77

合计 251 46 7 2 10935 2.80

注:*表示该组数据在该年龄组中分娩总数的比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组的增加,产后出血的百分比依次升高,40~45岁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5~20岁组的2倍。利用Fish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初产妇与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初产妇8529例,发生产后出血200例,发生率2.34%。经产妇2366例,发生产后出血106例,发生率4.48%。两者比较P

2.4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关系

阴道分娩8639例,产后出血192例,发生率2.22%;剖宫产2296例,产后出血114例,发生率4.97%。应用卡方检验P

2.5 单胎妊娠与多胎妊娠发生产后出血情况

单胎妊娠10724例,发生产后出血285例,发生率2.66%;多胎妊娠211例,发生产后出血21例,发生率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发生产后出血时间

发生在产后2 h的230例,占75.16%,2~24 h 76例,占24.84%。两者比较P

2.7 产前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高危因素者主要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等。有高危因素者242例,占79.08%,无高危因素者64例,占20.92%,其中高危因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多,其次为胎盘。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关系见表2。

2.8 产后出血的原因

2.8.1产后宫缩乏力218例,占71.24%。其中巨大儿47例,妊娠高血压疾病93例,羊水过多7例,产程延长30例,双胎妊娠21例,胎盘早剥2例,其它因素18例(包括精神因素等)。

2.8.2 软产道损伤49例,占16.01%。其中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42例,阴道壁及穹窿裂伤7例。

2.8.3胎盘因素35例,占11.44%。其中胎盘粘连、滞留25例,前置胎盘8例,胎盘植入2例。

2.8.4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产后出血4例,占1.31%。1例为hellp综合症,1例为HIV,2例为羊水栓塞。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临床产科中常见的疾病,是导致产妇死亡原因的主要原因,严重产后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是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同时产后出血也将使产褥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还可能因输血而引起肾功能衰竭、肝炎、AIDS、垂体前叶功能减退(Sheehan's综合征)等继发性疾病[3],近年来关于产后出血引起丘脑功能低下和糖尿病的报道也明显的增加[4]。故积极预防产后出血有着重要意义。

表2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因素

高危因素 A组 B组 C组 D组 百分比*

内科合并症 91 17 2 1 36.27

子宫因素 42 9 1 16.99

胎盘因素 31 3 1 11.44

胎儿因素 22 5 1 9.15

其他 10 5 1 5.23

合计 196 39 5 2 79.08

注:*表示该组数据在产后出血总例数的比例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作用,资料显示产后出血的总体发生率为2.80%。主要影响因素有孕妇年龄的大小、初产与否、分娩方式及本次妊娠是否合并高危因素等。高危因素占产后出血的79%,因此重视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及干预措施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高龄高危孕妇更应引起注意。产后出血原因分析的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则由产程长、精神因素、子宫本身因素如: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瘤、子宫肌水肿、大剂量使用镇静、解痉剂、物等均可使子宫收缩乏力。

分娩方式不同,如阴道助产和手术产对机体组织的损伤较大,将明显增加产后出血量,因此临床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人为因素增加剖宫产率,特别是无宫缩情况下行手术,更易发生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对必须者,术者动作要轻柔,特别是取胎头时动作要慢,避免切口撕裂出血。前置胎盘附着子宫前壁时最好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本组资料分析显示,产后出血发生在2 h内230例,占产后出血的75%,因此加强产后2 h内对产妇一般情况及阴道出血量的观察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05.

[2] 周郅隆. 高危妊娠的监护与处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260.

[3] 陈图珊, 朱波, 梁润彩. 产后出血95例临床分析. 广东医学, 2000, 21(6): 532.

[4] 张钦辉. 临床输血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65.

上一篇:老年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与难点探讨 下一篇:58例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不达标的临床探讨